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作者:刘翠花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言之成理、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致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的信心与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着力打造和谐语文课堂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主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和谐关系:
  
  一、师生关系——和谐之基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的学科情感取决于对任科老师的喜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投入极高的热情,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每一件事情。做到事无巨细,件件当大事来做,时时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教师的关爱之心,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对你的喜爱、崇拜会很快转移到你所教的科目中去。“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例如:为激励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笔者就采用了随时给他们送“优点单”的作法。就是老师和差生周围的学生随时地尽量地挖掘差生的优点,写成肯定激励的评价,以纸条的形式赠送给差生,使他们及时看到老师及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本事,我也行”。受到老师的如此赞扬还有哪个学生不从心底里喜欢上你呢?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是和谐课堂成功的一半。
  
  二、教、学活动——和谐之重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它是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教师常常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在课堂中,我们总是觉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到位,朗读还不够有滋有味,而我们又总是想尽了办法要达到自己设计中的理想状态,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了应有的生气和乐趣。和谐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我们要调整心态,俯下身子看孩子,孩子的世界毕竟与我们的世界是不相同的,学会等待,学会宽容,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真实的完美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接受的真实情况,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要怕学生失误,而是要千方百计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才能促使学生的智能与情感和谐发展。
  当然,学生毕竟是学生,尚未完全成熟,必须依赖教师的引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发和谐。
  
  三、文本人本——和谐之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想拥有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对文本潜心解读。可以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程度。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么和谐课堂就成了空谈,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教师只有认真解读好文本,才能找到语言训练与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才能使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完美的和谐的统一。
  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弹性预设,积极处理好文本与人本的关系,这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部分。所谓“弹性预设”,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可能有哪些生活的体验,这里学生会不会有很多感悟,这里学生有没有想象需要放飞等等;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此外,还要把学生的质疑空间预留其中,多设几条质疑发展线。只有这样进行了弹性预设,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使课堂达到和谐。
  
  刘翠花,中学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