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一堂评优课的反思

作者:徐长征




  市优质课评比中,我执教的《故都的秋》获优质课一等奖。紧接着市里又派我参加省优质课评比,参赛的课文是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的《<宽容>序言》。
  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反复思考,我确定了以下方案:
  (一)由一对美国夫妇的宽容境界引出课题。
  (二)学生初读感知。
  (三)守旧老人没有经过审判便处死了漫游者,设想如有审判将会怎样?由教师充当守旧老人,学生做漫游者,重新“审判”。(“审判”前要求学生认真研究课本,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找出“证据”)
  1、守旧老人:我们这个山谷到处鸟语花香,人们生活得很幸福,可你为什么要跑出去?
  2、守旧老人:我们山谷有律法规定,离开山谷就会受到律法的惩罚,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3、守旧老人:你说你刚从外面回来,并且把外面的世界描绘得那么美好,可你为什么不在那儿生活,还要回来?(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漫游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4、设计一个心灵的审判。守旧老人:在审判过程中,我已意识到曾经犯下的过错,但你们就没有过错吗?是你们亲手用石头杀死漫游者,你们应该受到心灵的审判。(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群众的麻木和盲从,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师跳出守旧老人角色,分析人物形象。
  (五)结合现实,让学生由感受而感悟,畅所欲言。
  教案写好后,我总觉得教师一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过多(教师,守旧老人),还要不断转换。我再次研究课本,比赛前一个晚上,我作了变动:1、由学生扮演守旧老人。2、把“结合现实谈感悟”部分换成如下设计:“同学们,本文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建成人类思想发展史的“旅游公园”,公园内开发了“无知山谷”、“经书台”、“白骨崖”等景点,请同学们给这些景点写一段蕴含哲理的话,力求传达出该景点的思想意义。如:“经书台”——过去的愚民政策是不允许人们读书,有时的愚民政策是让人只读某一种书,不读书的人会上读书人的当,读书的人会上印刷品的当。(钱钟书语)
  当时认为这样处理:构思上新颖,形式上好看。没想到,由学生组织的“审判”环节乱得一团糟,审判者和被审者没有了想象中激烈的“交锋”,课堂成了无意义的“表演”;让学生给景点写一段话这个环节,更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一节课,我糊里糊涂地上了下来。赛后的评课,更让我汗颜。南京特级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是主导,要充分显示‘导’的作用,要从整体上驾驭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
  回来后,我陷入痛苦的反思。教师演守旧老人换成了学生,表面上看学生活动多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丢了。老师充当守旧老人在审判时有一定的目的性,故“导”的作用发挥充分,体现教师“预设”的作用;由学生去“审判”,因学生还不理解审判的意义,所以这些活动都变成了无意义的形式。最后一个环节的改变,表面上看,更新颖了;但由于“思想发展史公园”这个说法让学生无从把握,反而加深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时隔不久,市里要上示范课,教研室要求我把这课重新上一遍。我心想:“这是堂失败课,再上有什么意思呢?”教研室领导提示说,第一次备课思路就不错,改过来试一试。上课那天,我扮演的守旧老人和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学生咄咄逼人,愈战愈勇。在课文最后一个“感悟”环节,我让学生结合现实,感己所感,畅所欲言。学生们从封闭的无知山谷想到了闭关锁国的清朝;从愚昧的村民想到清朝被推下海的火车;从文中那些找到幸福家园的人们想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从文中先驱者的死想到被烧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从守旧老人想到“罢黜百家,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从序言的寓言式写法想到新概念作文。学生的思维像一张辐射的网,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时而悲愤,时而激昂,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的精彩发言赢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这节课后,我的思想经历了一场蝉脱般的洗礼,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我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课需要文本的回归。语文课姓语,这是一个定论,但语文课脱离文本的现象仍然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当我把这一节课的“审判权”交给学生,而学生又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的时候,这堂课便偏离了课本。丢开了文本,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课,也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真正的一堂好课,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深挖文本这个“点”,掘出一口井,引出一眼泉。纵观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老师的课,哪一堂课不是如此。
  语文课需要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一节好课,不能依靠形式的包装,应该是“功夫在课外”,备好一节课要用“一辈子”。语文课堂应该更纯净一些,泰戈尔说,当鸟的翅膀缀上黄金,它便不能飞翔。语文课堂不应成为教师作秀的舞台,追名逐利的场所。这块土地上应当成长出一种淡泊洁净的精神:多一些脚踏实地的探索,便会少一些好高骛远的空想;多一些默默无闻的坚守,少一些哗众取宠的张扬,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说:“语文课,其实不存在讲多讲少的问题,练多练少的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训练,智慧的火花有没有点燃。”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对话的殿堂。交流的形式,也许是师生之间心平气和的对话,也许是师生之间唇枪舌战的争论,也许是师生之间脉脉无语的感受。语文课堂不能缺失教师激情的点燃,也不能缺失学生真情的投入。正如日本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所证明的: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徐长征,教师,现居江苏新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