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作者:秦昌利 周永红




  当前,新的课程标准已把“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课堂中情感投入呢?
  
  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情投入要注意做好以下三点:
  1、教师首先要情动于衷。教师情感投入是“源头”,教师的情感投入就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感情,这个投入能换取学生的信任及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富含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章,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情感色彩鲜明强烈。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动人心魄的呼声;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对乡邻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这些无不包含着对苦难人民的深厚情感。然而,要使学生接受这样至深至真的情感,首先取决于我们教师本身。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中,形诸于外,换言之,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被感动,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所震撼,要成为情感传播的源头。惟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动情,才能出彩,才能进入学生的心间。
  2、导语设计要充满激情。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场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他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老师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天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3、课堂要调控好情感氛围。语文课堂上,教师虽然动了情,也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但这还是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在《试论语文课的教学幽默》一文中,从操作层面上指出了“移时错位、褒贬换用、夸张变形、无中生有、画蛇添足、导入情境”六种方法,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为我们驾驭课堂语言能力、激发语言机智和情趣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的“情”要以“理”为根基。
  
  1、充分挖掘文本情感点。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来抓住情感点,来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上洋溢的“情”与课文中情感韵味相统一。
  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绿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前者需要轻快而深情的朗读,后者只能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只能是单个的朗读,而决不能像朗读《风景谈》或《土地》那样一个组或是整个班的齐声朗读。
  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
  2、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秦昌利,教师,现居江苏泗洪;周永红,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