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论作文教学中的情

作者:蔡成兵




  俗话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情者,文之经也。”可见文章是心灵的产物。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作文往往表现为“厌”和“怕”,探其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使学生“情绪”高涨,“情感”萌发。古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难发。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总是硬性给学生一个固定的题目或一些材料,这固然符合应试要求,学生面对这些题目或材料,大脑一片空白,总是搜索枯肠,拼拼凑凑,写出的文章当然是索然寡味,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痛苦。老师改起来更是头昏脑胀,兴趣淡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作文中没有倾注自己的充沛情感。那么,如何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境地呢?
  
  一、感悟生活,缘事生情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
  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琐事,身边的“芝麻绿豆”,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有话可说。在他们敞开心扉之后,再引导他们捕捉那些具有表现力的细节,选取那些积极的,能挖掘深刻主题的材料,倾诉和赞颂平凡生活中存在的至诚至善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从而真正实现“以小见大”。
  科恩在《自我论》中说:“青春期最大的心理收获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发现。”高中生活虽然缺少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外在形式,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性格渐趋稳定,心理渐趋成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的需要开始大幅度地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于是伴随着成长,就有了种种烦恼:寂寞感,空虚感,孤独感,突然觉得生活忙忙碌碌索然寡味,有时甚至莫明其妙地烦躁、伤感。情感丰富细腻且情绪多变化,他们的情感变化就像一条光波曲线,总是在由波峰到波谷,由波谷又到波峰的发展变化中。这些青春期的心理体验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学生往往也渴望通过一种方式来倾诉自己的情感。老师可引导他们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通过写作这种方式来渲泻自己的情绪,在作文中抒写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慨,生命体验。老师在批改时再写上一些富有启示或激励的语言,进一步激起他们的表达渴求,文章也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面,应为学生创造生活:远足登高,游览观光,调查访问,文艺表演……让学生进行多种体验,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博览群书,品读怡情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阅读中孕育创作的灵感。
  一篇成功的作文往往来自学生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等,而这积累一部分来自于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来自于阅读。新课标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习惯。
  首先,阅读课文。
  教材中有一些很好的文章,有富有哲理意蕴的,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授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体悟史铁生对命运、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思考,真诚亲切的人生态度,鉴赏作者恳切、深沉的语言,再结合《语文读本》理解作者的特殊背景和情感思路,补充史铁生在其他作品中有关生命、人生的思考和探询。如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说:“只是为了引也一个美丽的过程,人才设置了一个美丽的目的或理想。理想原本就不是为了实现,而只是为了引出过程罢了。”在《好运设计》中说:“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等等。补充小说《命若琴弦》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让学生对史铁生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教师要“少讲、精练、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背诵是最古老的积累方法。然后,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例如:读后感;读后的联想和想象;续写,把课文中的故事接续下去;扩写,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展开想象;仿写,以主人公或作者为对象写信;对课文说明、评论的事情质疑等。
  其次,阅读书籍报刊。许多书籍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作文创作的材料宝库。我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语写天地》《读者》《智慧背囊》《作家文摘》等,同时创办班级图书角,设专人管理,让学生互相传阅。另外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了素材,培养了能力。有范文引路,收到了以读促写之功效。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个性,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索。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思想的火炬会点燃我们心灵的火种,思想在灵魂的奔突中迸发出光芒,从而在我们的笔端汩汩滔滔,洋洋洒洒。
  
  三、程序训练,多样激情
  
  激发最佳情感的出现,宜进行形式多样的程序化训练。叶圣陶说:“在生活上具有受用的写作训练。”
  1、“练”
  初期的作文训练,不妨把有关提示与要求定得具体详细些,以期学生能明确训练重点,并且较顺利完成一篇文章,获得初步的成功感。
  2、“评”
  每次写完作文后,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
  3、“改”
  在基本掌握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可组织学生评改作文,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赏”
  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在教室开辟“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
  
  四、发展个性,抒写尽情
  
  提倡自由写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创作过程,要让学生体验到其间的自由性、自主性。可尽情抒发个性情感,写自己想写,说自己想说,让写作者的情感处于一种回归状态,在从容、平静、淡泊的氛围和心境中捕捉灵感,开启写作潜能。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不仅要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培养。以情融情,方能情至石开,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使整个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蔡成兵,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