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现代文阅读“导学式学案”教学法初探

作者:吴 勤




  综观近年各地中考、高考考生语文答题情况,一个不容忽视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率总体偏低。的确,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普遍低下已成为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主观题(文字表述题)为主的现代文阅读测试已然成为各地中考、高考语文命题的共同趋向,又向面临中考、高考的莘莘学子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呢?几年来的教改实践表明,现代文阅读“导学式学案”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现代文阅读“导学式学案”的框架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导学式学案”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1、课前准备:①教师编制、印发学案(一)至学生手中(人手一份)。②学生结合“参考资料”阅读课文,书面完成“阅读思考”中所列问题,并将自己在阅读中碰到的最大疑问写入“质疑问难”栏,上交教师查阅。③教师根据查阅情况,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编制学案(二)(“课堂练习”、“迁移检测”)。
  2、课堂活动:
  ①发回学案(一),学习小组(原则上前后两桌4人为一组)讨论解决“阅读思考”中的问题及各自在阅读中提出的疑问,达成共识,并把组内无法彻底(全面而准确)解答的问题列出,形成组内初步意见,确定发言代表。②各小组(或抽查部分小组)代表依次发言,主要提出本组无法彻底解答的疑问,并介绍本组的初步意见。③学生自由发言,表明自己对某个或几个问题的见解,教师相机点拨。④下发学案(二),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实现学习重难点的突破。
  3、课外延伸:学生独立完成“迁移检测”,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自行批改并登记成绩。
  
  三、现代文阅读“导学式学案”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笔者进行了现代文阅读“导学式学案”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探本究源,我以为现代文阅读“导学式学案”教学法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1、该教学法是“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教学原则的典型体现。
  整个教学流程,学生的活动即“阅读——思考——答问——质疑——讨论——发言——练习——自测”贯穿始终,其主体地位无庸置疑,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显而易见:参考资料的选取,阅读思考的设计——导读;适时而精要的点拨启发——导思;课堂练习、迁移检测的设计——导练;……“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2、该教学法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新型学习方式的有效构建。
  整个教学流程,学生的“阅读——思考——答问——质疑——练习——自测”,无一不是经过自主探究完成的,而他们参与小组讨论、发言、互相质疑则是合作研讨的直接体现。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而且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次获得成功、体验成就的机会,为他们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法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为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益提供了一个切实的保障。
  由于课前查阅了学生上交的学案(一),教师就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并以此作为设计学案(二)及课堂点拨的主要依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精讲精练。
  4、教学法巧妙运用“系列问答”的阅读教学方式,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找到了一个有力的帮手。
  教师设计的“阅读思考”既注重单个问题,更考虑了题目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考虑为全文所设计的问题最终是否建立起整体结构,是否反映了课文的结构、层次、思路、主旨等。而学生在解答、讨论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搞清了每个问题,更从整体上掌握了全文,这种“系列问”、“系列答”的方式能迅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
  5、教学法实现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为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搭建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读”自不待言,“听”、“说”却历来容易被忽视,至于“写”(即回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文字表述题的能力)则更不容乐观,而该教学法的“讨论”“发言”及书面“答问”正是对“听”、“说”、“写”的最好落实。如能持之以恒,现代文阅读教学将逐步迈向省时、便捷和长效的理想境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会得到不断提高。
  
  吴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