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对中学生阅读习惯的认识与培养

作者:陈友泽




  阅读习惯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经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动方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素养,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自主的选择文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阅读;阅读时,会根据文本的不同性质,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并自觉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评价文本。叶老就十分重视习惯的养成,他指出:“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也说:“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发展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长期以来,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盲区,它是被忽视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虽很重视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可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没有明确的阐述,只在“选修课程”中只言片语地提到“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可以说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习惯的要求是几近于空白的,更遑论阅读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了。从客观上说,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大量亲身亲历的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把接力棒一个又一个扎实传递下去的,是需要家长密切配合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而且它费时多、见效慢,又难以考查,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它也是被忽视的;到了高中,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阅读习惯业已形成,无须过分强调。在阅读教学研究中,很重视阅读心理的研究,但往往只看重的是学生心理的某一个切面,并把它从较长时期形成的阅读行为和心理中剥离出来作相对静态地研究,而阅读习惯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阅读习惯,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认识。
  阅读是一种行为,阅读习惯也就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培养阅读习惯首先是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提到“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又如冰岛人每到冬季就以书为伴,举家乐融融地在温暖的屋子里读书。而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父母喜欢读书,孩子也会读较多的书。其次阅读时的姿势,如坐着看、趴着看、躺着看、卧着看、走着看。阅读时一些附加行为,如转笔、摇头、听音乐、嗑瓜子等等,这些行为都有很强的个体性。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可以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或有较好的舒适度,对于这种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并不在意;作为老师家长的我们也很少去干涉规范它。现在的高中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而且许多学生的左右眼的近视程度并不一样,据了解,这些学生课余基本上有躺着看书的习惯。有了健康才有未来,我们应有意识地提倡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行为方式。阅读时,可以让学生端坐于桌前,挺直腰板,以防止脊椎变形;书本与眼睛的距离保持在38厘米~59厘米间,连续一小时后能远望或闭目休息一会儿,以防止眼睛过度疲劳而受损伤。至于一些与阅读行为相关的附加行为,只要不影响到身体健康,没有削弱阅读的效果,大可保留。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为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阅读习惯也表现为采用比较固定的方法去阅读;于是从阅读方法的角度看习惯,大致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能根据阅读的目的和文本的性质,自然地选择、综合运用合理而恰当的阅读技法的习惯。《阅读技法系统》(曾祥芹主编)一书认为“社会上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阅读方法”,并列举了一百零八种阅读方法,又认为“必须弄清技法之间的辩证关系,综合交错地运用。诸如默读与朗读、精读与略读、慢读与快读、研读与泛读、解读与记读、赏读与评读、全读与分读、连读与跳读、正读与反读、问读与答读、思读与写读、导读与自读、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等等,都要依据它们的交叉性、互补性,善于彼此结合,相辅相成”。二是为取得更理想阅读效果而采用一些辅助的方法,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查找相关资料的习惯、归纳整理积累的习惯。
  阅读习惯从心理的角度看表现为对阅读的兴趣,它是阅读的原动力,孔夫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一种兴趣,有了兴趣,会自然而然地阅读,甚至会渴望阅读,否则就会内心空虚而若有所失。可习惯于看书、爱阅读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且是需要精心培养、细心呵护的,也是需要氛围影响的。阅读习惯还是一种心理定势,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心里成“瘾”,就会自主挑选、阅读。这是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倾向,一种趣味,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如喜欢体育的学生,会对一些体育赛事很关心,并主动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报纸、杂志,而喜欢文学的学生,则会选择一些文学性较强的刊物。对于这种习惯性的偏食趣味,我们不可以一味加以扼杀,而是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牢牢把握课外阅读这一阵地,想办法让学生放眼看丰富多彩的书籍世界,从转移兴趣入手,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使他们的趣味广泛而高雅。
  因为阅读习惯具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而阅读习惯的培养,需基于对阅读习惯的认识和学生的阅读现状,根据不同的个体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
  如果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途径:①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稍纵即逝的阅读“兴趣点”,并努力培育、保持、拓宽兴趣点,使点连成线,又由线结成面。在学《失街亭》一文时,学生对街亭失守导致的后果很感兴趣,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交流读书心得时许多学生又为诸葛亮儒雅镇定的风采所折服,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既具趣味性又具知识性的《易中天品三国》一书,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诸葛亮形象,拨开小说迷雾认识三国历史。②营造阅读氛围。氛围对人的影响是熏陶式的,是耳濡目染的,它是一种无形的规范,对学生没有任何强制性,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阅读氛围包括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为了让学生养成把阅读作为生活一部分的习惯,家长、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自己身教垂范的作用。胡适先生的家庭书香氛围很浓,使得他从小愿意与书为伴,不到四岁进入私塾读书时,已经认得近一千字。班级内可以设立班级图书馆,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处在阅读的氛围中。③引导休闲阅读。当今社会休闲阅读逐渐兴起,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普及性等特点。在中学生课外读物调查中,他们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笑话幽默、体育娱乐、网络博客等休闲轻松类读物。休闲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能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能提供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不可否认,休闲阅读具有积极的功能,但它不能代替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对于中学生的休闲阅读要加以引导、规范,兼顾经典与时尚,推荐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效率,我们有以下途径:①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实践。教师对于阅读方法宜重视课堂示范、课外实践,不宜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而空洞地介绍方法;宜通过反复大量地阅读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合理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习惯,而不宜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进行训练。《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许多学生粗读之后反映看不懂,老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把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写下来,再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阅读,边读、边讨论、边答疑,这就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问读”与“答读”结合的范例。②重视阅读辅助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建立恰当的评价检查机制,促进阅读辅助习惯的养成。如为养成学生“看书必动笔墨”的习惯,老师可以开展办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心得交流、名句名段名篇欣赏等活动,促进学生在阅读时不断动笔积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合理的趣味入手,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熟练运用各种阅读技巧的能力,并积极提倡健康的阅读行为。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的目标就可实现;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才会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陈友泽,教师,现居浙江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