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在古代诗词中品读传统文化的美点

作者:李建林




  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古代诗词,引导学生在品读古代诗词中寻找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亮点、美点,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和艺术的熏陶。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我认为可以从意境、语言、音乐、思想四个方面去品读诗歌的亮点、美点。
  
  一、品读意境美
  
  意境,又称“境界”,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在古代诗歌中,凡有意境者,均是意与境、深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交融的作品。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诗中描写有画一样的构图和线条,有丰富的色彩,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一个“孤”字,一个“落”字无不让人如亲眼所见。而且,这两句虽是典型的写景的名句,但雄浑的意境也隐隐饱含了诗人无穷的情思,形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古曲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旷放开朗,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淡泊静谧,或浓艳瑰丽,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诗歌中写景写情的名句,如“曲经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等。由句到诗,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妙悟。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过来又提高了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二、品读语言美
  
  古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艺术魅力久盛不衰。这固然与内容、技法、因素有关,但更得力于语言的表现。诗歌的语言首先表现在凝炼上,而凝炼美又主要表现在用词凝炼厚重,言简意赅。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句;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这些“诗眼”“词眼”在诗句中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既有空间感,又有动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溅泪”“鸟惊心”移情于物,感情丰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中的“绕”“排”动工拟人,又写出了景色的怡人;“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则写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就应该在这些“词眼”“诗眼”上作文章,去使味诗人创作时的欢愉与艰辛,更要注意去理解和揣摩诗歌的意境。
  其次,诗歌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对物象形、色的描绘上,有人说,一个好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画家,诗人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了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用对色彩,创造了绚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在有动,富于鲜明的立体节奏,这样的语句读出来是诗,脑海出现的貌是画,反复品味这些语句,又何尝不能受到美的熏陶呢?
  
  三、品读思想美
  
  古代诗歌中,有的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那一颗誓死报国的拳拳之心感昭着后人,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有热情洋溢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的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美好的祝愿,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的表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失意而不失志的人生态度,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有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伟大抱负;如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歌中这些鲜明的形象和可贵的思想内涵都应该成为诗歌品读中关注的焦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味这些诗句的意蕴和内涵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让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更多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品读音乐美
  
  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色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读诗歌的音乐美,可以从节奏和音调上去感悟其音乐的韵味。古代诗歌,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是押韵的,而且韵脚均在结尾,这样就增加了诗歌强烈的节奏感。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韵脚“哀”“台”“来”。《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韵脚“平”“清”“城”“明”“情”。诗歌还讲究平仄的对仗指两种不同的声调,将其不同声调平仄相间,协调搭配,以造成节奏和旋律,所谓对仗即对偶,每联的出句对句之间,同类词两两相对,名对名,动对动,方位对方位,如山对水,去对来,红对绿等。古典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汉语言的表现力,使诗歌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反复的韵致。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泛泛入耳,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当然对于音乐美,则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个人读、配乐朗读、配图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用心去体味古代诗歌的音乐之美。
  
  李建林,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