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作者:刘志萍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已经大踏步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进了师生的心灵。回首过去一年半课题研究的探索历程,真是欣喜与困惑并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确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对于广大教师而言,综合性学习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它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教师如何在这一新型活动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呢?我校课题组在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幸得浅薄之识,恳请同仁斧正。
  1.我们的角色叫配角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即“主动,能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中,教师应在明确活动方向后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如选择合作小组,小组内自定活动内容、自定活动时间、自定活动方式等。这样,以学生选择为前提的综合性活动,结合它特有的社会实践性,就为学生们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不同工种的“实习”机会。教师呢?理应充当最佳配角,作好配合与指导。如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开展的思路启发;提供相关信息,补充相关知识;推荐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作为一个积极的配角,你的配合切忌蒙上太多个人的主观色彩,不要过分地干涉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研究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
  2.我们的角色叫盟友
  学生虽然接触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具体的活动中,对于材料的筛选、资料的整合有时会偏离活动主题或研究的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具体的帮助。例如,笔者在上综合课《感恩父母》时,因为家长都存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学生对“父爱(母爱)情深”这一认识很难到位,我就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1、搜集特别的亲情故事(父母为何斥责甚至打你?)并采访父母;2、调查亲情现状;3、朗诵、书写表达亲情的诗句……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孩子们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走下“权威”的讲台,友好地站在学生中间,站在学生的背后,成为学生的有力盟友,就像是一位熟悉地形的向导为一群探险者指点方向、提供方法一样,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
  3.我们的角色叫观众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配角、热情的盟友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然而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袖手旁观”,在以往的成果展示课中,我们就犯了“过于开放”的错误——除了为活动作了个开场白和小结(有的教师甚至连这些都没做)外,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活动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综合性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降低了综合学习的质量,学生难以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经过不断的探究,我们开始明白自己的角色——不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而是驾驭课堂的“特别观众”。精彩的汇报告一段落时,首先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这不仅给台上的汇报者以鼓励,更让所有的聆听者懂得欣赏和赞赏。汇报者接受答辩时,“特别观众”的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领悟要点;汇报者有偏差、误解或不到位的时候,可以举手发言,使各组的探究成果更顺畅地与他人分享;课堂节奏有些散漫零乱时,“特别观众”的加盟可以提高效率……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自始至终贯穿教师的引导,这样,学生能在引导中更加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无论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要遵循“做到有指导而不包办,学生能自流而不放任”的原则,都要着力于促使学生在自主、自我、全员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质。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综合性学习的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刘志萍,教师,现居湖北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