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杜朗口旋风的启示

作者:刘丽娟




  《杜朗口“旋风”》我虔诚的阅读过,杜朗口学校我认真地参观过。最精彩的、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他们的老师不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而是融在学生中间;他们的学生不是等待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而是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小主人。
  在我校第二轮课堂改革的活动中,我力求将杜朗口的精神实质和《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努力强调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情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气氛;呼唤师生间和谐的动感,人文的关怀。我在思考中、探索中、尝试中,感悟出像杜朗口那样拥有和谐的师生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即零距离状态,才能有效地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杜朗口的教改实质就是对《新课程标准》最好实践。于是,在教学中,我走下讲台,走进学生,感受到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喜悦和兴奋,感悟到师生零距离教学,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平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走下讲台,感受零距离
  
  正如杜朗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说的:“讲台是‘神台’,讲桌是‘霸权’,严格来讲,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就出在讲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师生的心灵之约,而高高的讲台矗立在师生之间,就容易滋生垄断和独裁,无法建立真正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发自心灵的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
  只有走下讲台,走进学生,来个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才能真切的体验改革的威力,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呼唤。为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师生们团团围在一起进行教学,时常走动在各小组之间,参与学生的学习,倾听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鼓励学生创新,果然教学效果显著。例如:我班中有个叫郑兴利的女生,以前从没有发过言,也没有听到她大声说过话,总是低着头与世无争、默默无闻。但是在师生零距离的状态下,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她发言了!她也敢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了!我很受鼓舞,也更坚定了零距离教学的信念。事实上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想引起老师的关注。感受师生之间的零距离,心与心更相通了,那些平时没有机会发言或不敢发言的学生在零距离的亲切氛围中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合作学习中,老师成为了一位学习的伙伴,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一位指导者。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也学会了合作学习,学会与大家分享荣誉和快乐,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目标。
  
  二、更新理念,体验零距离
  
  我们教师教学时常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面朝黑板背朝学生,一心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一上课就绷紧一根弦,自觉不自觉地就庄严起来,严肃起来,威严的面孔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们面对着“师道尊严”的教师,怎么敢潇洒,怎么敢诙谐,怎么有活力,怎么能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我走下讲台,摈弃“师道尊严”,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充当小老师。每天的家庭作业不是学过的巩固题,而是新课的预习题,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针对预习情况,或讲解或质疑。刚开始,这些小老师们也是一本正经,摆出严肃的面孔,通过我的引导,他们明白了:学生可以当老师,老师也可以当学生,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们一个个登台,一个个试教,提出了一个个创意,解决了一个个疑问,那开心、活泼的场面是传统的课堂无法想象的。零距离教学消除了师道尊严的顾虑,消除了师生的隔膜,师生之间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你讲我说,你谈我论,你写我画,你改我评,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师生心理的零距离,使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沟通的自由天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师生互动,品味零距离
  
  我们知道,孩子们爱玩好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更是热闹非凡,然而他们一到课堂上就哑口无言了。究其原因是他们自尊心强,怕说错后被同学老师取笑,于是干脆不说。针对这种情况,我巧设疑难,鼓励学生大胆说,说对了给予肯定,说错了给予包容。事实上,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特别是语文,因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学生对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命题乃至种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再加上一些问题受老师的阅历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一时不能判断其正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不要唯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老师就应予以肯定;“自己的”、“独特的”认识也可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思考,说的是真话,教师都应予以包容。肯定与包容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尊重,这钟尊重既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学民主的发扬光大,形成和谐宽松的语文学习氛围,构筑师生平等对话的新平台,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想、大胆说,品位师生零距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刘丽娟,教师,现居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