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四美

作者:黄伟娇




  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用教材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事物的熏陶、感染下,使情感理性化,建筑起美的心理结构,对其精神世界发生作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现结合我的教学体验对语文学科中的美育谈几点认识。
  
  一、美的色彩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本精心编辑的“画卷”。课本中精美的图案,绚丽的色彩,巧妙的设计,无不透出美的气息。如为了配合《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编者特在旁边插印了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以便让学生一览桂林山水,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同样,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运用好“美”的画面,让感性材料配合学生的理性理解,并最终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学生美的共鸣。
  当然,所有这些,还只是一种外在的“绘画美”,对于语文课来说,更重要的还是每篇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形象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可以神游一座座山峦,涉足一条条江河,一次次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从而激发起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二、美的情感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在读某篇课文时,有时会非常激动,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凝结在文章里的高尚思想点燃了你思想的火花,倾注在课文里的美好感情拨动了你感情的琴弦。如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除了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外,它的主要功能还在于通过理解、赏析来诱导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灵魂,从而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教学《一个苹果》一文,当苹果转了一圈回到连长手中,连长知道再传下去也是没有用的,建议八个人分吃整个苹果并带头咬了一口,可又转一圈后苹果还剩下大半个。这时,我适时提问:“难道战士们真的不渴吗?”“不是的,他们都在为别人着想……”学生群情激昂,异口同声,战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互相关心的真挚感情让学生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再如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让学生把小女孩的现实与幻觉比较一下,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感。学完后再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我与小女孩比童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美的语言
  
  语文课中的美,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学习祖国丰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清新、淡雅、朴素的语言,可以绘成优美的风景画、动人的风俗画,形象逼真呈现出一种色彩、动感、质感。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有些文章,诸如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现代汉语表情达意,更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一首律诗或绝句,经过文字的巧妙组合,就会跳动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用得真是传神。讲解时,我有意识地分别改用“到”、“过”、“入”等字启发学生同原句进行比较,并最终一致认定“绿”字用的最好。因为“绿”首先是一种色彩,是一派春景的体现,但更主要的是诗句赋予了“绿”以动感,写出了江南春天绿的广阔深远。如此一点拨,学生在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对祖国语言丰富性的理解。
  
  四、美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广大学生要在言行上起到表率作用,把学生引向美的境界。尤其是语文学科,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较其他学科更为严格。根据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一定要优美,富于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因为汉语的发音、语调、节奏、韵律,更富于审美特性。因此,讲课时要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悲的地方能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能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能引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令学生产生厌感,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美的力量,结合语言上的优势,以达到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丑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板书的美,要精心设计,突出要点,尤其给学生树立文字书写的楷模。因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只要能引起学生的美感,就能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感情的目的。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时,要注意形式,突出独特性,切忌空洞说教、千篇一律,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语文特点灵活地发掘美育内容。
  
  黄伟娇,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