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孩子的爱情教育不可忽视

作者:谢玉点




  《德国孩子的“爱情”》讲的是一个中国小女孩在学校里被德国小男生追求的故事。我们的中国小女孩,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对待被爱不是像德国的小女孩那样“得意”,而是“愤怒”。可德国的小男生却“坦然”地大胆追求,并不害羞。对待这件事情,德国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男孩的母亲更是采取了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为了爱,为了实现爱的理想去努力学习,而且这种引导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反观我们的小女生,居然以“神经病”来回答,这是一种无言的悲哀。
  可见,积极正确的爱情教育刻不容缓。
  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脑海,还是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是怎样成长?”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大都不敢向父母、老师寻求答案。因为这样只能招来父母、老师的训斥,甚至打骂。因为家长、老师大都认为这样的孩子是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是不正经的孩子,是品德恶劣的孩子。
  因为回避,因为敷衍,因为训斥,导致了校园内早恋现象频频出现;导致一些很有前途的孩子过早“夭折”……这难道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老师深思吗?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方法。
  其实,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母亲”这个词可以同它相提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但是主要是新的生活。因此,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作为父母和老师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利用人的这种高尚美德填满孩子的心田。文中的德国妈妈做得就非常好。
  德国妈妈让孩子明白“结婚要有礼服、婚纱、戒指,还要有自己的房子、花园,这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可是你现在什么也没有,连玩具都是妈妈给你买的。你要和这位可爱的中国女孩子结婚,从现在起,就得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希望得到这一切。”也就是说要想得到对方的爱情,首先要尽到责任。而他这个时期需要的是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只有尽了责任,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这是一位多么明智的母亲啊!她不但没有伤害到孩子的心灵,而且还让孩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获得爱情的不易。如此教育孩子,孩子以后能不努力吗?孩子以后能不珍惜爱情吗?
  由此,我认为在学校和家庭,应该教孩子有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为都会在他身边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让他意识到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而不要由于自己的不慎重,给他人的心灵带来痛苦。如果我们用这种观念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并且我们也用这种观念去约束我们的行为,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精神上坚强、丰富,心底无私的人。他们就会正确对待爱情。因为他们明白,不能由于自己的不慎重而给别人带来伤害。
  不要回避爱情教育,不要羞于在孩子面前谈爱情。爱情是神圣的,是要伴随孩子一生的。只有让孩子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孩子才会正确对待爱情,才会珍惜爱情,才不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亵渎爱情。
  爱情是一种责任,让这种教育充满我们的家庭,充满我们的校园吧!
  
  谢玉点,教师,现居河南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