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丁 勇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新与实际效果虚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方法也随之生成,如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要求,漫无边际地反复读,还美其名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一节课下来,懂了没有,究竟解决了什么,谁都说不清。当然这种形式好似的确与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相符合,但只要我们稍稍冷静下来思考一番,不难发现这是放羊式的教学。笔者是一位在第一线从事多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师,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同行在上公开课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示学生在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上,学生提出了十九个问题,实际上有价值或比较有价值的只有三、四个,如果教师组织学生重点解决这三、四个问题那该多好啊,令人遗憾的是上课教师却紧紧地把住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把尺子,一一地去解决,有这个必要吗?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被更多的无价值问题充斥着,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探究式学习也是在新课改中提得非常响的名词,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些语言材料,主旨集中、单一、信息明确,是非曲直一目了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本无需探究的地方却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探究要探在重点,探在难点,探在疑点上,若不把握好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这一核心,就会导致形式上新了、效果上虚了这样一个结果。因此,我们在面对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系列新理念、新方法,应努力把它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好、落实好,防止为了追求新理念、新方法,而一味去务虚。
  
  二、基础薄弱和能力要求高的矛盾
  
  语文新课程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文章,注重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很好,但不能以此作为抛弃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理由。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提出要怎么去做,但绝对没有误导我们放弃基础积累,只不过是提出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性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现在有部分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误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削弱基础,淡化知识,主要是提升能力。当然就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教师天生就有这样一种误解,而是没有很好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以至我们部分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尺度,不注重引导品味语言,不认真指导学习文章技巧,往往是动不动就把学生引向课外,动不动就来个蜻蜓点水式的整体把握。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热闹的场面多了,却扎扎实实的基础、能力训练少了,试想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要坚持“基础”和“能力”两手抓,要科学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部分学生与整体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现在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师资是课改的拦路虎,“爷爷奶奶教小学”,让学生过早在小学就出现两级分化了。一个班有比例不小的学困生,课堂上主要活跃分子只有那么几个,而大部分学生不愿在课堂上发言、不愿讨论、不愿与同学合作,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实。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课改呢?笔者在听同事的课时发现,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旨在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参与,但却总是事与愿违,要么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要么就是完不成教学任务。若一节课上发言人涉及到的面太小的话,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长期这样下去,这一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增加备学情这一环节,以便有的放矢。老师的旨意应是尽量多的给每位学生创设锻炼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尽可能地兼顾到整体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上述不和谐的因素,我想教师的因素不容忽视。
  1、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同层次的参加了各级大大小小的课改培训,学了很多新理念,但面对实际教学对象就是一时不能很好地应用上,外加头脑中的陈旧观念本来就根深蒂固,迫于形势,试图去改,却走了样,搞搞形式主义,做做表面文章,走走过场,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因此,教师仍需努力学习,屏弃陈腐观念,刻苦探究,大胆尝试,将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尽快真正进入课改角色,早出成绩,大面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并不能得到同样的重视。对于“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去落实它,而是更多地去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因为在这两个目标上容易做出花哨的内容,也就是容易赶时髦些。正确的做法应是每节课备课中要认真研究三维目标,教学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去落实好三维目标。
  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已尝试几年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受到理论和实践的冲突,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但只要我们有决心和耐心,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可以迎刃而解;再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都可以凭借着冷静与执著去征服。
  
  丁勇,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