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缺失探析

作者:郑中海




  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教师用新的理念引领学生探寻语言的魅力,走进文学的殿堂。在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尤其关注学生(也包括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学方式上寻找契合点,或许能够弥补教学过程设计的缺失。
  回顾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真正开始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过程变成生命体验过程的教师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应看到,把语文课上成“解剖课”或技能课的也不在少数。怎么办?引进对话理论,尝试把问话、训话变成对话,营造课堂情感交流的氛围。从学生层面看,他们有情感交流的强烈需求:在一次调查中,请学生设计“你心中的语文课堂”,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两种现象:一是课堂如“实话实说”,学生需要话语权,师生要对话;二是课堂如“百家讲坛”,学生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师,希望语文教师都像易中天,上语文课如易中天品三国,在“接受式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不用怪学生太挑剔,现代传媒的冲击,给语文课堂提出了更新的挑战。而要让学生喜欢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学科,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呢?
  
  一、教学过程设计——活动方式变革:问话、训话与对话
  
  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学过程与课程资源。
  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有权决定它合法地进入课程,特别是进入教学过程。进入课程、形成资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问话、训话与对话。
  问话,是“逼供”式的教学,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下去,学生要么被逼无奈而掉进老师问题的陷阱;要么三缄其口,“死活不招”,造成课堂冷场,气氛沉闷。这里,学生的经验、感受等没有形成课程资源,也自然不能把鲜活的课程资源溶进教学的过程。
  训话,是“填鸭”式教学,完全不理会学生的见解和困惑。课堂上的学生,没有把他们看作学习的主体,而仅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似乎如果没有了这些学生,教师就“失业”了。这里,教学过程只关注了静态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媒介、环境等,完全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对话,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中进行,让学生从“被训斥”、“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对话是相互的,是师生彼此之间的行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到底想表达什么,教师在学生的感受和问题中得到最正确的信息反馈。这里,课堂气氛活跃,动态的课程资源有机地溶进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教师也能体验到教学的愉快。
  语文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实话实说”的模式,但以对话的形式达到师生、生生交流的目的,却是语文老师应该学习的;“百家讲坛”得到包括学生在内的许多人的认可,我们姑且不去评价其所讲的内容,但就形式而言,如易中天品三国的角度与技巧,虽然其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不同于“实话实说”,但可以说是达到了“心灵的沟通”,不然,“百家讲坛”何以能够得到这多观众的喜爱呢?
  语文老师是杂家,学生要求教师学问好比国学大师,口才像演说家,“下水作文”如作家,运动场上还得是健将等等,这个要求或许太高,但这恰恰是现代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和交流时所依赖的重要因素。
  
  二、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过程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的课程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不能成为游离于教师和学生真实人生之外的“虚拟生活”,必须用新的课程理念的标准看待今天的语文课堂,那就是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一个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与感动,把一篇精美的文章设计成无数个枯燥的问题,教学过程便会丧失了语文学习应有的教育价值,失去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
  对话的过程,也是倾听的过程。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建立在倾听和尊重他人包括文本提供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时,要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和分享别人的理解与感受,善于从别人的认识成果中获得启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他们表达的认识和感受才会变得有意义;同样,老师也才能够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老师与学生共同解读知识,形成相互对话关系,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最具情感体验的过程。叶澜教授在《人生杂感》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把学生不只是看作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和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郑中海,语文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