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切忌“将帅不力,累死三军”

作者:姜高尚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业也不像现在这样没完没了。虽然语文成绩算不上很好,但总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也总在一天一天地潜滋暗长。生活中听到而课本上未见到的俗语哩谚、邻里交谈,自己结合语境,倒也能理解十之八九;结合语意写出来,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作文算不上优秀,但每篇都要写得让自己满意、语句通顺,不偏题、不跑题,至少不会有一大堆的错别字。
  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了,思考的重点已不再是自己怎样学而是自己怎样教了,于是乎不断地听课学习,不断地实践提高,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但过不了多久,我就发现许多同行的功底似乎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课下和校外。日记是每天一篇,篇篇必改,课外作业每天至少抄两黑板(教辅倡蹶后则布置得更多),学生的校内课余时间,各科老师是轮流坐庄,校外时间是各科齐头并进。虽然我推崇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但也为同行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学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事。也许是学艺不精,也许是于心不忍,总之我是不能持之以恒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师的付出也有回报。九十年代初,有这么一个笑话:某校初二有个班的同学为他们的老师送了一个绝妙而耐人寻味的别号:语文老师是“催命”,数学老师是“铁手”、英语老师是“无情”,物理老师是“冷血”。好一个“四大名捕”,好一个绝妙的概括。我听说后的确笑了,但笑过之后又不得不感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何至于到了这步天地!我们的教育何至如此?
  我的思考
  中小学生,特别是初、高中学生的作业负担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当然也有来自我们教育内部的。就教育内部而言,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可忽视。
  其一:“指挥棒”的作用。
  中考试题,高考试题的“指挥棒”作用不言而喻,而这个“指挥棒”与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间的关系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就语文学科而言,近几年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远没有前十几年严重。原因很简单:近几年语文中考试题只有文言文语段来自课内,其余三个语段则来自课外,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少了,理解运用的主观题多了。这样一来,师生不必再对初中各年级语文课本逐课逐段设计习题,反复训练唯恐有所遗漏了。
  其二,教师管理制度的作用。
  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必将带来一个好的管理效果,相反,落后的管理模式也必将产生许多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在:
  1、重视对教师的制度“管理”,轻视对老师的教育和老师教育教学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案抄得越详细越好,作业做得越多越好;把老师当学生管理,批评表扬不讲策略,不讲场合,不计后果。
  2、重视结果轻视过程。评价一个老师是否认真、是否合格、是否模范完全取决于这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成绩形式等多种因素的考虑。
  3、不考虑考试命题、制卷、阅卷、登分的公正性和偶然性,“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其三,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作用。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以往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只考虑自己布置,不考虑学生体力;只靠考虑学生本科的学习,不考虑学生各科的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让学生产生“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
  我的探索
  既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看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语文大师叶圣陶老先生对教学的真谛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老师教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不再需要老师教就可以自主学习。应该说叶老对如何教学早就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许多老师从事教学几十年,对“教学”二字的理解也许只停留在“教学生”这个层面上。他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传授知识”,恨不能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部教给学生,生怕不能让学生吃透课本知识。以为这样才是教师的本份,才不至于“误人子弟”。其实,“教学”二字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其真正含义应该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技能。所以教学方法也许有成千上百,但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能否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
  当然,“学习指导法”的提出已经有些年头了,许多学校也把它作为自己的教研课题,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教研成果。但我认为,不能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而应该让它成为我们每个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得上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称得上遵循了教学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少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要“微观世界鞭先着”,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尤其要善于指导学生优化语文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行为习惯。下面仅就学生学习的部分环节略作说明。
  (一)预习。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经常性的环节。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并不善于预习,即使你给他一节课的时间,他都有可能达不到预习的要求。有的老师用习题的方式给出了预习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也许能够完成,但学生是被动的,并没有学会一般预习课文的方法。究其原因,是不明确预习的目标。目标不明,就更谈不上正确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了。我认为课文的预习应有两大目标:一个是扫除文字障碍,一个是整体感知课文。
  据此,我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预习:
  第一步:拿起笔,朗读或默读一遍课文,将形、音、义把握不准的字词做上记号,找出“拦路虎”。
  第二步:利用工具书和注解,扫除“拦路虎”。
  第三步:再读课文,将这些字词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记忆。
  第四步:三读课文,初步弄懂文意以及文章的背景、结构、语言特色等等。
  按上述步骤预习,我认为有以下好处:
  1、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际;
  2、能较好地达到预习的目标;
  3、能大幅度地节省学生的预习时间;
  4、能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意识。
  (二)听讲。听讲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善听、善思、善学、善记。善听,不但要善于听老师的讲解,还要善于听同学的回答和分析;善思,就是要善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同学们分析讨论的观点、分歧等等;善学就是上课要在听、思的基础上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已对问题的看法;善记就是善做笔记,记一些重点词句或师生精妙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发现等等。
  (三)练习。练习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适当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技巧。我认为,要达到练习的目的,关键不在于练习的数量,而在于练习的质量和方法。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做练习的方法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做练习时的微观指导。我要求学生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独立作业。即做练习的时候要克服对老师、对家长、对资料、对课本的依赖性,不要做一题看一次资料或做一题问一题,应当先像在考场上做考题一样,凭借自己的积累和思考将一次练习全部做完,决不留空题。然后才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答案。
  按上述方法做练习我认为最少有以下几大好处:(1)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不查资料、不问师长、自己也能做对或做得很好。(2)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做一次练习能达到一次练习的目的。(3)节省学生练习的时间。克服依赖性,练习一遍不仅不必东张西望,翻这翻那,浪费时间,还能真正地“查漏”后集中“补缺”。
  (四)复习。复习应该是学生学习较多单元内容后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系统的复习能达到系统地理解、系统地记忆的目的。我认为复习并不代表要搞“题海战役”,而应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复习内容确定复习目标,制订复习计划。要善于使知识由“厚”变“薄”,要善于查漏补缺、缩小范围,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当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节省学生学习的人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方法也还有很多。比如学生也许早就习惯于老师的“灌输”而不习惯于他们“自主学习”;老师也许有时记住了怎样教,没有想到学生怎样学。所以,我们要想不出现“将帅不力累死三军”的教学局面,既要纠正学生的陋习,更要克服自己的陋习。
  
  姜高尚,教师,现居湖北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