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评金圣叹的“场面描写”观

作者:方 乐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多处涉及到场面描写的问题。尽管他在评点过程中并没有对场面描写的概念、内涵和方法进行正面的理论阐述,但他立足于原著中比较典型的几处场面描写进行欣赏和解析,从而总结出场面描写的若干规律和方法。这些研究成果即使在今天用科学的理论去加以衡量,仍然不失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金圣叹的“场面描写”观是他的小说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小说创作必须立足于典型场面的描写来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典型场面是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单位,人物性格必须通过典型场面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来得以展现。因此,小说中的典型场面,都不能脱离小说情节而独立存在。而且无论场面大小,都必须为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一、场面描写的基础:典型场面中人物关系的确立
  
  人物关系的确立和人物性格的展现是场面描写的核心问题。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典型场面的时空状态都是相对限定的。这就使得典型场面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活动都必须局限于这种相对限定的时空背景中,形成典型场面所独有的时空稳定性和人物关系的相对复杂性,从而产生较强的情节效果。《水浒传》中的典型场面描写更多的是写敌对双方的争斗,这种典型场面的设计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既要集中笔力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又要营造特殊的场面效果。
  因此,在选择和描写典型场面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不移地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去显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金圣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贡献在于把典型场面中的人物关系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先看看金圣叹对《水浒传》第47回相关内容的评点:
  “欧鹏救矮虎,三娘便战欧鹏;邓飞助欧鹏奔三娘,祝龙便助三娘取宋江;马麟为宋江迎祝龙,邓飞便弃欧鹏保宋江;宋江呼秦明替马麟,秦明便舞狼牙取祝龙;马麟得秦明便夺矮虎,三娘却撇欧鹏战马麟;廷玉助祝龙取秦明,欧鹏便撇三娘接廷玉;邓飞舍宋江救欧鹏,廷玉却撇邓飞诱秦明;邓飞救秦明赶廷玉,马麟便撇三娘保宋江。此是第一阵。此军落荒而走,忽然添出穆弘、杨雄、石秀、花荣三路人马。彼军亦添出小郎君祝彪。虽李俊、张顺、张横下水不得,而戴宗、白胜亦在对岸呐喊。此是第二阵。第一阵妙于我以四将战彼三将,而我四将中前后转换,必用一将保护宋江,则亦以三将战三将,而迭跃挥霍,写来便有千万军马之势。”
  一般情况下,典型场面中的人物相互之间总是有着或相同、或相似、或相近、或相类、或相反、或相对的关系。他们之间主要依赖相互的对比或衬托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金圣叹之所以在此强调宋江所处的中心人物地位,其一在于通过围绕宋江去设计和展开典型场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性,增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这种兵戈相见的争斗场面在画面感上更具艺术美,读者对这种冷兵器时代所特有的兵将相对的争斗场面也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金圣叹在此强调了一个小说创作中情节设计与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论问题:任何典型场面的描写,都应该集中突出核心人物的艺术地位。通过核心人物来带动整个场面,从而使场面更加灵动、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2.人物之间的连环带转关系
  对“连环带转关系”最基本的理解在于它是典型场面中人物相互之间的联系产生变化的形式。《水浒传》全篇的链状结构形式使得其中的典型场面在人物出场和退场的前后次序及相互关系上都显现出很强的艺术效果。尽管文学手法在表现人物之间的联系时有它较大的局限性,但它反过来又可以给读者留下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金圣叹在他的相关评点中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比较成熟的。如:
  “渭河拦截一段,先写朱仝、李应执枪立宋江后,宋江立吴用后,吴用立船头,作一总提。然后分开两幅:一幅写吴用与客帐司问答,一转,转出宋江;宋江一转,转出朱仝;朱仝一转,转出岸上花荣、秦明、徐宁、呼延灼,是一样声势;一幅写宋江与太尉问答,一转,转出吴用;吴用一转,转出李应;李应一转,转出河里李俊、张顺、杨春,是一样声势。然后又以第三幅宋江、吴用一齐发作,以总结之,章法又整齐又变化,真非草草之笔。”(金圣叹评《水浒传》第56回)
  从这一段评点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典型场面中的人物关系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物的出场时机、出场顺序和出场形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连环带转的方法不仅为场面营造了热闹而有序的气氛,同时也在读者的期待中对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爱好等内容进行了交代。除此之外,在客观效果上它还能够更进一步交代和完善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在这一段评点中,金圣叹尤其强调典型场面的灵动和变化,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连环带转,来烘托气氛、展示人物关系、显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所欠的是,金圣叹在此忽视了人物之间就其言行进行比较和衬托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他在此触及的只是场面描写的原则问题,而对场面描写的方法缺少足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
  
  二、场面描写的情节价值:典型场面的延伸与拓展
  
  场面描写既是一项重要的写作内容,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它通过对同一生活画面中众多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的描写,来达到渲染气氛、展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典型场面的描写,来逐步完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场面的设计和描写不是依靠一个或两个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通过若干场面的组合与连接来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人物形象。这就要求场面与场面之间具有比较自然、比较活跃和比较合理的联系。
  金圣叹在评点中很重视场面描写的艺术技巧的运用,尤其强调典型场面相互之间的承接、延伸与拓展。
  1. 场面描写中的伏笔手法
  金圣叹之所以注重这个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其本质上的演义体小说的特征:它要有很强的故事性,要有情节的吸引力,要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因此,在场面描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和悬念效果也就不足为奇。金圣叹在相关的评点中对这种伏笔手法的运用效果大加褒扬。如:
  “然又有奇之尤奇者,于鸣金收军之后,忽然变出三娘独赶宋江,而手足无措之际,却跳出一李逵,吾不怪其至此又做奇峰,正怪其前文如何藏过,乃一之为甚,而岂意跳出李逵之后,尚藏过一林冲,盖此第三阵尤为绝笔矣。”(金圣叹评《水浒传》第47回)
  “盖作者当提笔未下之时,其胸中原只有连环马军一段奇思,却因不肯突然便推出来,故特就连环二字上颠倒生出纺车二字,先于文前别做一文,使读者眼光盘旋跳脱卓策不定了,然后忽然一变,变出排山倒海异样阵势来。”(金圣叹评《水浒传》第54回)
  在第47回中金圣叹对李逵和林冲二人出场的顺序、时机和形式的描写作了精辟的评点。在场面描写中,有明写、有暗写;有先写、有后写;有着重去写、有有意不写等等。不管哪一种处理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典型场面的画面感更为强烈,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具吸引力,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金圣叹认为只有这样安排和处理,才能使李逵的忠勇鲁莽,林冲的骁勇绝伦,扈三娘的蛮憨可爱,特别是宋江的绝处逢生等得以充分表现。同样在第54回中,没有宋江纺车军,就没有呼延灼的连环马军;表面上看是写水泊梁山兵多将勇、锐不可挡,实际上是以纺车军为伏笔,来突出连环马军的威风八面以及大破连环马的故事性。典型场面在画面感上不单调,不呆板,寥寥几笔,尽显人物风采,同时也给读者凭添了不少阅读的乐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