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吴秀玲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只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达到课堂高效。综观我县以《沁园春·雪》一诗举行的有效课堂教学探究课,任凭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只是默默的做一个看客而已,这与预设的效果相距甚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脱节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规定和设想它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可事实并非如此,这次教师备课中大部分的目标设计,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成两张皮,形同虚设。教学目标设计为2-4条不等,现归纳如下:(1)熟读并理解词的内容。(2)诵读并想象词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及伟大抱负。(3)细读并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4)背诵默写这首词。这些目标设计得很好,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目标执行。有多位教师将指导朗读当作重中之重,这在目标中根本没有涉及,况且指导朗读在小学与初一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初三学生已完全有能力朗读好这首词(课堂中学生的表现也的确证实了这一点,只是他们有的不愿表现而已)。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已经掌握的地方,浪费学生时间,耽误了其它目标的完成。
  
  二、无效、零碎的问题设计影响了教材重、难点的处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挑战性问题就是有效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明显教学效果。无效的问题如:“雪是什么颜色的?”、“雪下在哪里?”、“什么叫‘长城内外’?”等,表面上学生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无比,实质上学生并没能突破重点,没能真正走进词所描绘的恢弘境界,没能感受到诗人的巨人形象,没能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再热闹又有什么用处?问题过于零散,一易重复,令人生厌;二易主次不分,突不出重点;三易学生来不及思考。只有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设置的少而精且有思考价值又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望,提高学生参与率,形成高效的课堂。我在下阕的解读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下阕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2)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怎样的字对他们作了总评?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评价?(3)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些问题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相悦以解”、“从容尽其声”,还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能从对文章的实际探求中,悟到阅读文章的要领,跨进阅读文章的大门,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环节安排不当给某些学生提供了偷懒机会
  
  《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和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看老师的引导,其教学设计能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比如教授此课时,处理思考题这一环节,我就认为做法不妥,给学生提供了偷懒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答题,两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己讲解。在整个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偷懒,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就会被认可,至于其余学生真会还是假会,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换种解决方式,这种现象就会被杜绝。教师将课前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投影在黑板上,每个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写在随堂笔记上,小组内交流、探究,定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必须能说明答案的来龙去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解决。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同学和老师的监控下思考、发言、争辩、展示,根本没有偷懒的机会,开始可能是被逼,慢慢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朗读这一环节,我们通常采用齐读、范读、一生朗读、学生默读等方式,天天如此,学生就想偷懒,不愿去读,而余映潮对《纸船》的朗读设计就不一样:(1)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2)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朗读教学设计,它不仅仅只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作品的艺术风格,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学生就会兴致高涨,参与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设计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参与活动,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课堂。
  
  吴秀玲,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