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赵春红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新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教学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向注重学生学习情绪和意志激发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利用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亲切”、“激发”、“诱导”等“非教学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等“非智力因素”。以下是笔者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达到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一、构建和谐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使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照课堂,将学生人格的完善作为语文教学永恒的立足点和终极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地、青春飞扬的乐园,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身为教师要有创造和谐课堂的强烈意识,善于观察,努力开发,积极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训练,身心得到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学要高效,课堂需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因遭遇课堂沉闷而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与自己配合,殊不知,教师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教学因素的层面,在教学中关注得比较多的还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课堂缺少“情”和“爱”,缺乏人文的光辉。当学生听不懂而尴尬时,渴求释疑的双眼一直在期待你的眷顾;当学生灵光一现而情绪高涨时,探求新知的欲望始终在等待你的激发。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愿把目光投向学生,对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全然不察,久而久之,课堂就会出现不和谐局面。教师的冷漠,没能给学生营造情感的氛围和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学生个性遭压抑,情感被忽略,课堂生命衰竭,教学效果难免事倍功半。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据此课堂上教师要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时刻注意与学生眼神的对接,心灵的交会,判断学生在想什么,然后适时做出决策;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或创设良好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切中要害,透彻通达,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行为上的示范、思想上的启迪,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阅读活动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塑造学生主动学习心态的源泉
  
  布朗(J.S.pown)等教育学家提出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强调:“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教师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和感知上”。情境教学是以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笔者在阐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观点前,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下面是课堂教学中两位学生的回答:
  (生1举手):比如说,我和我爸爸都不喜欢洗碗,爸爸给我五元钱,让我洗碗。我叫弟弟洗碗,给他两元,我得三元。(同学们都笑了,还听见有人小声说“真是个奸商”。)
  (生2):比如说,我把地扫得很干净,我就要求妹妹扫得比我还要干净。
  两位学生的回答都是极具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但都没能很好地理解这个观点。生2的事例很明显是对该概念的曲解,并且违背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人际关系原理;而生1的例子貌似吻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观点,实则不然:其一,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推给别人,违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己”不“达”,如何“达人”;其二,亲情关系中渗入了金钱关系。对此,我没有做正面的评价,而是在大家将信将疑之时,创设了以下特定教学情境:
  有个小女孩拿着母亲给她的一元钱下楼去买零食,碰到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她犹豫了老半天,最后对老乞丐说:“婆婆,我给你一元钱,你找还我五毛钱,好吗?”老乞丐愉快地答应了。小女孩用那五毛钱买了一串糖葫芦,吃得很甜。
  幻灯片一展出,学生就议论开来,无疑是小女孩的天真善良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例激发了学生感知与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用不着做过多的阐释,学生就能在与前两个事例的对比中加深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观点的理解,从而受到熏陶。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场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学习都在一定情境中进行。创设该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主动思考的促进作用,给学生应有的时空,让他们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教师的作用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理解的辅导者和促进者,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来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来替代。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机会利用情境供给的信息来自觉建构知识。
  
  三、注重启发诱导,训练思维,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内在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他强调:“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教师教学生,最重要的是引导而不强逼,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教师如果能这样教学,就能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
  笔者在讲授《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前,先对学生预习情况作了一个初步了解,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笔者将教学设计作了相应调整,以课后练习《史记·孔子世家》导入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尴尬处境。教学进行中,笔者问“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不被人理解的尴尬?”有些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还有学生说“写的什么,看不懂”;仅有的几个学生的回答也只是蜻蜓点水,感受不深。课堂暂时陷入“平静如水”的状态。为此,笔者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紧扣文本语言含而不露的特点,避难就易,由面到点,从楚狂接舆入手,将原文描写接舆言行的两个句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和“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进行“变式”重组。
  A1楚狂接舆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A2楚狂接舆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B1趋而远之,不得与之言
  B2行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重组后将疑点聚焦在“歌”、“趋”、“避”三个动词及“歌”和“过”的语序上,课堂顿时涌动起来,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不同见解。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与交融中,学生很快就能从接舆的言行中感受到接舆对孔子的不解与嘲笑,进而体会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与执着,再引导学生以同样的解读方法由点到面,全面深入感受孔子的境遇和精神。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楚狂接舆”、“子路问津”、“子路问丈人”“荷蒉者论磬”四个故事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快乐学习中高效完成。正如扬州教育学院华耀祥教授所说: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源就在于师生、生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上。通过这种“比较法”,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文本意义的再创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不仅掌握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重视对语言的积累、揣摩、感悟、品位和鉴赏,而且深受孔子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仍执着朝前的精神警策。这种聚焦质疑式的启发诱导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变更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留意“疑点”,达到聚焦目的,必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浪花。
  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教师应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稳定的情绪来面对学生,营造良好心理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教师应机智灵活地创设特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氛围中,自主感知、自主体验、自主提升;当学生思想僵化、无法突围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做课堂智慧的引导者,让学生在问题探讨的热烈氛围中,自觉掌握方法,自主构建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永平.教学的高校来自课堂的和谐[J].语文教学通讯,2007,(1).
  [2]徐晶晶.抓教学质量,努力做到五个“一定要”[J].上海教育,2007,19(09A).
  [3]徐永平.一堂好课的两个“生长”阶段[J].语文教学通讯,2007,(3).
  [4]余文森.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N].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第6版.
  [5]郝梅荣. 构建"启发诱导与自主研讨相结合"的主体性教育模式[J].科技资讯,2007,(2)
  [6]李吉林.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赵春红,教师,现居浙江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