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师生互动 让语文课活起来

作者:孙丽英




  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板着面孔、闭着眼睛只道诗云子曰的教育已经远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被学生所厌弃。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则是花园的鲜花,需要园丁的辛勤培育,早被人们所公认。但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更有丰富的情感。鲜活的生命更需要理解、支持和帮助。教师作为教育者,理应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拿起表扬的武器。在快乐的气氛中,使他们获取知识、完善自我,教师全身心地为他们的成长加瓦、铺路。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知识,丰厚的人道,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来说,能启智,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语文本身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作用。然而有不少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觉得它枯燥无味,甚至厌倦语文。面对这样的事实,需要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激情点击,娱耳悦目,让学生共同欣赏天边的美好春色。
  作为引导者,教师精心组织语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只给课堂添彩,更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借助写作背景,拨动学生的情感。《天上的街市》当要升华主题时,可以问:作者为什么大胆改造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把天上写得这么美好?这时教师可以来一段独白:这篇文章写于192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21岁的郭沫若先生,刚从日本回来,看到这种情况万分伤心,但他没有绝望,他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天上,表现出自己憎恶现实,向往光明的美好感情。在这样的引导中丰富了学识,增加了对诗内涵的感悟。
  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更要学会倾听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去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的乐趣。师生要有情感交流,在情感交流中,学生要能及时地领悟教材或教师的用意,教师要尽可能地点拨引导,不要轻易的打断学生,要勇于承认学生的主张、观点。例如教学《小橘灯》时,就文章的题材,学生谈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小说,因为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样样俱全;有的认为是散文,因为本文重在抒发作者的某种感受,一股强烈的感情贯穿作品的始终;而有的认为是记叙文,作者真实地叙述了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并不以文艺的手法和笔调为目的。以上看法,虽所见各异,但他们的观点均是思考后的结果,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还要学会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其所长,通过这一方面素质的赏识,促成其他素质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要抱欣赏的态度,不可轻易扼杀。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横”字妙在何处?较好地理解:“横”是平躺着的形象。远远看去死气沉沉,没有一丝向上的景象,与“萧索”、“荒凉”的意境十分和谐。有一个学生认为:那里房子比较低,而文中的“我”有时在河中的船上看远处的房子,所以给人“横”的感觉。这说明鲁迅写作很客观,用词准确。学生的这种强调虽然浅了一点,但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值得肯定。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直觉、情感去体会、感悟,给学生自由自在的空间。如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学到表现大漠独特风光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为它绘上一幅风景图,理解深刻、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画面,蕴含的内容就丰富一些。而一般的学生则画面单调,就事而画,但画的过程,使他们对诗意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而课文是学习的载体,要充分地抓住这个阵地与课文这个载体去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去尽情的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黄鹂》时,教师运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即兴发挥,摆脱一般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从“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几个早莺争暖树”“隔叶好鹂空好看”“上有黄鹂深树鸣”“千里莺啼绿映红”,谈到丘迟到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既扩大了课文的文化意蕴,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的参与不只局限于课堂之上,也可以把语文课融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可由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行动,历史小组的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整理百万雄师渡长江的背景资料,查找这则新闻前后的一些连贯报道,以供全班学生比较阅读;地理小组的学生可以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张作战地形图,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新闻报道小组的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或访问老师,了解新闻表达形式的基本特点和报道技巧,准备给全班的同学讲解报道。这样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了解新闻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师生互动不是指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对话与沟通。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更是教学的实践者,要深入教学中,在自己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间架起一道桥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解放出来,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创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中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孙丽英,教师,现居河北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