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优势

作者:李 玲




  (一)多媒体的运用使朗读更生动。多媒体中的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学生在听了多媒体课后不禁感叹,一节课眼眨都不能眨一下,新的知识点扑面而来,应接不暇,老师也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多媒体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传统单调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让学生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他们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五)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文字教材按教学大纲要求改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老师,将老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做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的向学生展示。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理性意义的内容,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也是一种美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学生理解。
  (六)案例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教师导入:多媒体播放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主题歌曲,听完后回答两个问题。(1)这是写什么内容的?(2)歌曲中的主人公是谁?
  2、听录音,注意朗读中的语调,一些句子的读法,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3、出示讨论题
  (1)为什么辛得勒要救犹太人?(放映在牢中囚犯的图片)(因为他看不怪法西斯的暴行)
  (2)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怕、恐怖、惨绝人寰)(放映绞刑架、焚尸炉、毒气室的图片)
  (3)找出文中表现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党的法西斯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4)文中的细节描写较多,请找出来,一一说明。(略)
  4、重点研读: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很多,可是罗森塔尔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它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5、总结课文
  6、布置作业
  两位德国总统对待他们过去的历史的行为,与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播放施德罗总统的讲话和勃朗特的下跪与日本政府对待慰安妇和他们进行细菌实验的图片)
  7、结尾播放二战后人们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包括一些幸存者),让同学们加深印象,让他们不忘记历史。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李玲,教师,现居湖南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