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立足校园 传承文化

作者:戴翰林 倪同刚




  戴翰林,男,汉族,1961年生于江苏射阳,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任江苏省射阳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中青年专家”,盐城市首批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盐城市首届“优秀教师”。
  
  在传说的后羿射日之地,有一所诞生于抗日硝烟中的流动学校。时至今日,她已发展成占地300亩,有76个班级,近5000名学生、300名在职教师的省首批四星级高中。这就是人称“黄海之滨明珠,苏北平原奇葩”的江苏省射阳中学。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我采访了该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戴翰林先生。
  走进戴校长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面书籍盈柜,报刊满架。洁白的墙面上挂着一幅“重人厚德,广识强能”的横幅,另有一块镜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政委周克玉上将题给戴校长的一首诗:“风摇芦花鹤顶红,一代雏鹰又凌空。台前烛光知辛味,高飞毋忘报师恩。”眼前的戴校长个子不高,但儒雅干练,英气逼人。
  倪:戴校长,你好!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之托,想对你作个访谈,不知是否有时间?
  戴:欢迎,能够被这么知名的杂志采访,我很高兴!
  倪:镜匾上周将军的这首诗既有慷慨得志之气,又有谆谆告诫之意,能说说你与将军唱和的经过吗?
  戴:那是2004年夏天,我做校长刚一年,学校成功地由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高考升学率又创历史新高。正好周将军将刚出版的二本诗集寄给母校,为对周将军表示感谢,我就给远在北京一直关心母校发展的将军写了一封信,向他详细汇报了母校的发展情况,在信的结尾写了一首诗:“将军离乡岁月多,母校师生思断肠。去岁花甲憾未归,幸赠墨宝传射阳。京淮梦痕赤子愿,足茧千山情韵长。老骥伏枥志犹在,心系人民好榜样。”我在诗中想要表达三层意思:一是母校师生对将军的思念之情,二是读将军诗集《京淮梦痕》、《足茧千山》的真切感受,三是佩服将军心系人民的宽广胸怀。
  倪:听说你是教数学的,像你这样能写诗的很少见,想必对语文也比较感兴趣吧?
  戴:小时候念书时,父母逼我背了些古诗词,功底还不算太差,但在你们面前简直是班门弄斧了。
  倪:(看到书橱里戴校长主编的校本丛书)戴校长百忙之余,著作等身,真令人羡慕。能说说这本书(《大语文早读文本》)的编写意图吗?
  戴:做校长以来,我发现中学语文早读课目前存在着不少问题,所读教材大多同学学过,难读出新意,因而难以激起读的兴趣,老师也没什么招数,因此正常语文早读大致只有预习和复习两种情形,除了预习就是复习,除了复习就是预习,再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许多学生在早读课上与老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因目前大多学校老师都是带两个班,早读时时两个班轮流到堂)——老师在,装模作样地哼几句,老师一走,则五花八门,或做作业,或侃大山,反正不看语文。语文早读课也就成了“放羊课”。这对早读时间是极大的浪费。鉴于此,我组织学校一些老师以早读文本为突破口,开发了早读讲义,将目标细化,每天读一首诗,一篇美文,一句名言,五个成语,这样既积累语文知识,又提高语文素养。试行二年后,效果相当明显。我认为这个突破口选得很好。因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要双翼齐飞,自然就能提高语文素质。
  倪:真是有心人。戴校长是盐城乃至江苏教育界很有声望的人,能否将你的成长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戴:谈不上什么声望。我1983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被分在这里任教,得到滕宽海、陆海泉、施久龙等前辈的指点,在数学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1997年,被盐城市委组织部确定为盐城市“111跨世纪学术、技术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999年,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1年,被江苏省教委表彰为“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同年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这期间,我先后担任高中数学教研组长、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2003年8月,县委县政府任命我为校长兼党委书记。
  倪:你一贯倡导构建文化校园,请问你是怎样理解校园文化的?
  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我们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氛围的营造,赋予校园内的每一条路、每一个灯箱、每一块山石的教育功能,尊师公园内的由国内知名书法大家撰写的近百块碑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史陈列室汇聚了学校六十多年的文化积淀。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2005年底,我们在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对学校的三风进行了修订,确立了“砺志笃行,和谐文明”的校风,“敬业修德,博学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务实求新”的学风。开展了“以人为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校长文化,“为人师表,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教师文化,“自信自强、合作探究,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建设的三大工程。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近几年我们相继出台了《江苏省射阳中学管理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江苏省射阳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江苏省射阳中学学生礼仪常规》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努力,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文化型校园出现在了辽阔的鹤乡大地。
  倪:刚进校门时,我看到你们办公楼前有块欢迎牌,好像是江苏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你主持了《构建和谐而富有鹤乡特色的校园文化》,看样子你们在这块确实做了不少事。能说说课题研究的起因吗?
  戴:好的。学校是个文化场所,是思想与思想交流、感情与感情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所。学校从事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创新的工作,但学校不会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有意识地建设和积累。我校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致力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研究,学生的人文底蕴、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课题提出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文明素养渗透的系统性、渐进性、全面性,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行为实践在文化价值和人文动力影响下趋于高度自觉、规范、文明,最终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操作策略,从而构建和谐而富有鹤乡特色的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以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这是个每所学校都可以实施,但每个学校实施角度又不尽相同的课题。我们要建设的校园文化是和谐而富有家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射阳地处盐阜老区,是新四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射阳人民身上处处透射着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光芒。这里滩涂富饶,是著名的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近代实业家张骞亲临开垦,形成了悠久的垦殖历史。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构成了富有鹤乡特色的风土人情。本课题研究将在此基础上,着力通过挖掘、继承、兼容、重组、提升、创新,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文明素养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具有丰厚人文底蕴、良好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师生群体。
  倪:围绕课题,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戴: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2)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养熏陶,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的发展。(3)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也是富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更是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性完善和检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重点让学生探索家乡的风土人情,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从而丰富我们和谐的校园文化。(4)学生在学校通过学习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养,把它带到每家每户中去,从而提升每个家庭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倪:最后问一个问题,你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你的下一目标又是什么?
  戴:我的最大体会是人生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不可能每个好士兵都能当上元帅,但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再好的底子也会在平庸的生活中消磨掉。至于下一个目标嘛,我很想做个好校长,虽然我们这里的条件是有限的(笑),毕竟是老区,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但我有信心挑战自己。
  倪:戴校长真是慧人慧语。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祝你梦想成真!
  
  倪同刚,中学高级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