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中的空白美

作者:公方印 王雪娟




  空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即无声之境,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就在于它存在“空白”,故适合不同的心灵,不同读者对其的诠释各自不同,因而产生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现象。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中,也应该讲究空白艺术,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呈现出和谐的美感。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创设空白,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作一些肤浅的阐述。
  
  一、挖掘教材,补充空白
  
  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主性的甚至封闭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要靠堵住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既以读者的感受和知觉经验将作品的空白补充起来,使作品中的确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带动、指导和帮助学生和其他人共同完成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空白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一文中的人物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揣摩作品情节和构思的精巧。如对白中鲍西娅有这样一句话:“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这句话表面上似乎是向着夏洛克,为夏洛克说话,实际上话里有话,暗示着到时依法制裁夏洛克,夏洛克将找不到任何借口,只有束手就擒一条死路。《木兰诗》一文中写木兰奔赴沙场,行军紧急之余思念家乡亲人,但是课文里只有两句话勾画木兰这一少女怀春:“不问爷娘唤女声,但问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问爷娘唤女声,但问燕山胡骑鸣啾啾”。何不让学生进行扩写,让他们用现代汉语将自己化作木兰,通过细节想象,将彼时彼景彼思细细描绘下来,这何尝不是一个美的心灵历程呢?总之,只要教师认真备课,根据教材,文中空白点是可以具体化、明确化的。
  
  二、保留内容,造成空白
  
  课堂的时间和容量是有限的,一节课往往只能解决一些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而是把某些知识有意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知识的暂时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中的找不到需要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牵动着他们,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结束语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个渔人,发现如此美丽的桃花源后会怎样做?”学生回答:“留下来在那里生活!”我又问:“的确,这大概也是热爱田园的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之地吧!可是他为何安排渔人离去,并且安排了一个几乎让人绝望的结局——再也没有人能找寻到桃花源?”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课堂结束了,可讨论仍在继续。
  
  三、创设情景,体验空白
  
  文学作品要想取得震撼读者的效果,让读者产生共鸣,除了作者写作技巧之外,跟读者的经历体验也有很大关系。学生阅历少,要理解蕴含的东西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单靠语言表现也很难将抽象的感觉切切实实地传达给学生,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去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感悟。例如在教《再塑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两次体验残酷的试验:第一,让学生紧闭双眼,两手捂住耳朵,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有的说像掉进无底的深渊,有的说像一场恶梦却醒不来……第二,让同桌学生一方在另一方手上写字,期间对方必须闭上眼睛去感受,看五个字能猜出几个。在听完结果后我再补充:海伦是在两岁时失明、失聪的,她对世界的印象是模糊的,对文字是完全陌生的,并且更难的是还要体会抽象的概念。从而使中学生感悟到了沙利文老师的伟大、海伦的坚强,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深刻。
  
  四、口语顿歇,营造空白
  
  顿歇是指超乎寻常的停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一个观点,认识一种事物,从“入乎耳”到“着乎心”得有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特定的“空白”地带,以无声代有声,给学生咀嚼品味的机会。例如,鲁迅的杂文《最先与最后》就应该注意顿歇艺术,以便让学生有功夫去咀嚼、消化,从而真正体会到鲁迅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魅力。又如《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却陷害共产党的无耻行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教师在泛读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在感情强烈的地方有意识的作较长时间的停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无可言表的愤怒和大义凛然的精神,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心,这种有意营造时间空白所产生的课堂效果,显然是有声语言无法代替的。另外,顿歇造成的教学语言空白,对组织课堂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搞小动作,教师就可采用此技巧,把他拉回到课堂教学情景中来。
  以上所述,只是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几个方式,它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等我们去探索和运用。发现美、创造美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无声之境,在审美的空白领域里驰骋我们的想象,发现我们富有个性的空间而探索吧!
  
  公方印,王雪娟,教师,现居山东蒙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