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新课标的人文关怀

作者:孙 琳




  可以说,中国二千多年的语文教育史,就是一部人文教育的历史,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人文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直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学科才真正确立,在这之前,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1923年由当时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下属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讨论制定并颁布试行的课程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育走过了一段曲折不平的道路,尤其是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也和当时其它行业一样,遭受破坏。直到1978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政治上、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重新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提出了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文法上的原则要求。后又几经修订,一直用至1987年。1985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要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更加明确了教改的具体目标。1992年6月,国家教委又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本)》,在试用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到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前,这个试用文本已经逐步克服过去大纲中的许多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学习知识、培养感情、发展思维,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等问题,体现了义务教育注重素质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的精神,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这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
  所以,细细梳理,不难发现,语文课标自始至终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传统,体现了不同时代政府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对人文的重视,只不过在不同的年代,这个“人文”的历史内涵会有所不同,在新时期,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更是承袭了优良的人文传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拥有健全人格的新一代而做出了努力。
  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修改完成了《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这部划时代的报告,向世界发布:该报告从人的发展的广度审视教育。与此同时,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各项具体目标中,也提出了:
  “(1)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以全新的理念,给我们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它在“前言”部分的第一句就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高度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首次将语文的人文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强调了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以及全新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继承和发扬祖国优良文化传统是国家实现教育自主的基础。语文学科由于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承担着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在“总目标”中,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附录中,课标推荐了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背诵。其中,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另外,课标对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大量积累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为配合课程标准,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二、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所提的“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担负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所必需的。做这样的改动,不仅仅是在名称上做文章,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为此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根据上述论断,新课标经过综合、梳理,归纳出十条总目标,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这样就在课程目标中准确而恰当地落实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定位,也保证了语文课程思想性的地位。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儿童少年及青年一代的灵魂有着强大的塑造力量,所以,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深切和深刻地体验,把握课文中所蕴含的:讴歌,怜悯,揭露,批判的热情、激情等心理形式体现的人的“挚情”,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学应重视人的积极情感和美的心灵世界的审视和培育,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素质,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重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中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新课标指出:“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摆在了重要位置,并在相关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如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的要求,强调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如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写作教学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再如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课标还重视师生互动,它还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语文教学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具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气息,令我们欢欣鼓舞!
  
  孙琳,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