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现代教师的角色功能

作者:李爱玲




  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而社会也赋予它很多的称谓:教师像园丁一样培育鲜花而自己默默无闻;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像火箭一样把卫星送到预定轨道而自己毁灭……这些比喻共同讴歌了教师的牺牲精神,教师也就成了“光荣的殉道者”。然而,这种“殉道者”似乎与“绝对的权威”相联系:园丁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剪花枝,蜡烛随心所欲燃烧,火箭安排卫星的轨道不能“失之毫厘”。
  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也便固守着师道尊严,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随心所欲地去塑造学生,教师习惯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教师的角色功能。这种角色功能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知”,而不是“做”,它缺乏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如果说这种观念在以往还有其存在的理由的话,那么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这种需求反映在教育上,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重心从“学”移到“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专家们指出:新世纪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什么时候做,知道在何处做,知道找谁做和知道为什么做。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现代教师应该重新定位,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
  现代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传统教师以知识传播者角色站在学生面前,而现代教师应从“教”转变为“导”,要深入学生之中,担负着组织、管理、设计、创造、指导等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不仅要传播书本知识,而且要组织学生参与多种活动;不仅要实施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而且要注意由教学环境、同伴影响、教师人格等因素构成的非计划活动。2、不是刻意地解释和实现理想化的课程目标,也不是毫无目的地照顾和满足学生个体经验的需求,而是在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努力缩小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3、在课程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操作者。教师的作用不局限于把教材内容传输入学生大脑,而是借助于多种途径,为学生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指明学习方向,即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文凭工厂”的生产者转换为学生素质提高的追求者。素质教育是按照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它强调全面性和全体性,即要求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要求教师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允许学生在基本素质和结构上存在差异,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尽量为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学生“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
  三、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角色由单科授业者转换为一专多能的研究者、开拓者。当前对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的重视,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的结构,使课程结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此也要求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不能满足于单一学科的传授,而要适应多样化课程结构的发展需要,担任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角色。另一方面,现代网络社会,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因而教师除了遵从一定的规范,还要能发现利用留给自己的创造性发挥的自由空间,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从而真正地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风格,丰富教育理论,使教师这一“授业”者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四、教师应由课程教材的盲目信仰者,转换为课程教材的自主驾驭者。以往的教师把教学大纲和教材视为“圣经”,到了不可变动甚至盲目崇拜、照办照抄的地步。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失去灵活性、自主性、创造性。因而,因材施教的原则很难贯彻,学生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现代教育要真正实现其教育目标,教师须站在教育的至高点上,对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有选择意识和鉴别能力,既能从宏观上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又能在微观上把握所任学科的课程特点,最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程。教师不应局限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具体工作,而应跳出课本之外,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社会需要放在首位,重新组织课程的教学形式与策略,不断评价、完善新的课程体系。
  现代教师角色功能的转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教师自身来说应该如何实现这种角色转换呢?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目的观,把仅仅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拓展为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为己任,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学艺术,给予学生会生存、会学习、会做人、会创新的本领,培养出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我们的应试教育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本,教师包办代替,机械控制,整齐划一,导致了学生只会听从机械的命令,生存能力萎缩,情感淡薄,精神贫乏,潜能被扼杀。这样的人在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中很难生存和发展,当然就更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科学处理好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展露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关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共性。任何个体都是群体社会的一分子,所以教育要培养的个性不仅是有利于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而且应是那些为群体、社会所容纳的个性。也就是说,这种个性的发展不能是其自由而任意的发展,而应以社会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基本的素质和道德规范为前提和基础。这不仅是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所以教育应把学生培养成为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在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同时充分展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放下传统的师道观念,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教师要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能够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自主意识、全面的主体能力、健全的主体人格。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室、讲台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而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钥匙”的作用,有能力回答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师生双方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
  四、继续保持爱岗敬业、勇于开拓的精神,把自己视为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主角。现代教师要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准确把握科学的教学规律,时刻关注课程编制与发展的动态,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不但把自己变成“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创造性地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而且,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启发、引导、帮助、咨询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好方向,把好舵,加强对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自身成为打开知识大门的锁匙”。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浩如烟海,不断翻新,是任凭怎么学都学不完的。因而教师应把教育的焦点放在“智慧”与能力上而非仅是知识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本身更有价值。这需要教师具备灵活把握课堂教学、随机应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在现代教育中尤为重要,它与教育效果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五、坚持终身学习,以求终身发展。教师要成为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做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引领者,就必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与提高,通过自学、进修、交流等学习形式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自我补课,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属于封闭型结构,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而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长期不变,知识老化而陈旧。这显然不适应当代知识不断更新、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一方面,要通过自我培训补充更多的专业知识,善于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信息,如自然、人文、社会各方面的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和改造,在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上有更深的造诣。使自己拥有的“一桶水”永远是鲜活的不断流动的水。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了解社会、家长及学生对自己角色的期待和要求,分析自己的角色是否具备一定的角色环境和角色资格,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适应教师角色对自身的要求。
  总之,教师应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把自己从教育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帮助、咨询作用,做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引领者,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好方向,把好舵,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主体。
  
  李爱玲,教师,现居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