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怎样才能真正迈进新课标

作者:纪效飞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关注的焦点是人。而传统课程极力打造升学率,苦求的是分数。可以说是分数机械了学校的管理,冷漠了老师的心灵,扭曲了学生的人格。那教育工作者该怎样真正迈进新课程标准呢?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置好情境,善于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根据“教学”这两个字的排序可知,教学一向重教轻学。其实,授人以渔才是长久之计。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
  3、多让学生进行表演。一直以来,教师拥有着话语霸权,有许多话根本是废话。现在,师生之间要由原来的演员与听众关系转变为导演与演员关系。教师要当好导演,精心设置情景,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法国教育家认为:“教育改革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闭上老师的嘴!”
  
  二、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1、去除单调的生活。当今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是生活太单调。我们的许多校长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误区,认为教学质量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只有靠加班加点。于是,周六、周日补课,中午抓住不放,晚上紧紧跟上。老师一轮一轮,试卷一张一张。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没有运动、休闲的快乐。学生怎么能爱学、乐学?“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2、还原真实的生活。人需要情感、沟通、理解和关爱。学生生活不能只有灰色的分数,应该融入斑斓,涂抹缤纷!要尊重学生的平等权、自由权、参与权、生存权。学校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活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努力培养学生想学的态度、乐学的情感、会学的能力!
  
  三、放飞学生的奇异思维
  
  先来看看一个实验:一个老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测试者回答是什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回答异常活跃: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猫眼、老师生气的眼睛等;而初中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后进生回答是英文字母O,不过他却遭到老师的批评;问到大学生,竟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求救的眼光瞟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良久,说:“没有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
  一直以来教育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现在,我们要改变现状,要给学生学习、娱乐、运动、思考的时间和选择的空间;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子去浇灌出同样的土坯,我们需要百花齐放,不听话的孩子未必是一个坏孩子,文化成绩差的孩子未必在其他方面不如人。 我们要放飞学生的奇异思维,就要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质疑的精神,并多实践、多探索。
  
  四、闪烁激励的情感火花
  
  1、要富有激情地表扬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让学生看到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肯定自己。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2、要多把评价的尺子。要充分了解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一)、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二)、每个人智能结构的构件不同。(三)、每个人都有优势智能。比如,钱钟书语言智能发达而逻辑—数学智能较落后。(四)、各种智能相对独立,同等重要。(五)、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顺序和规律。教育如果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3、灵活激励的方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堪为佳话: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我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的话也该结束了。”愿这则小故事能成为我们教育事业道路前方的一盏“明灯”!我们可以学陶先生用真诚的语言、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五、感动学生的纯真童心
  
  我们爱事业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生命,提升人生的价值;我们爱学生,用平等的态度让课堂成为对话的平台;我们也爱自己,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纪效飞,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