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文以育人

作者:王 飞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文育人。教文为了育人,育人凭借教文。这诚如于漪所言:“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育人?笔者作一番理论探讨,不当处恳请同仁指正。
  
  一、育人方法是转移感情
  
  阅读教学中的育人同政治说教有别,学生身处其中其乐融融,其势如春风化雨,又宛如润物细无声。成功的育人方法是转移感情,这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化文中感情为自己感情和变别人思想为自己思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师生走入作者思想感情的历程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过程。
  作者何以将自己情提升为文中情?俗话说:“梅花本是无情物,只是因人而有情”。敏感灵动的作家眼里,一草一木关乎情。唯有将观乎花草树木而萌生的惆怅和启示婉曲道出,文学作品才可能以言短而意长取胜。这里传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有心灵深处的无法说破的奇幻感觉。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如此,吸引读者驻足欣赏、细心聆听。
  读者何以能用自己情来体察文中情?读者的万千种人生感慨莫不渗透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莫不用共鸣而反省的方式将过去的人生谬见悄悄掩埋。读者在掩埋自己谬见的过程中,获得了激情种种,也产生了心灵悸动。读者阅读的心理期待往往如此,在弃旧迎新的精神历程中,读者正是凭借体察了文中情而促使自己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
  作者之情和读者之情何以能交流沟通?源于二者不期而遇后的契合神会。作者创作之际总是把关乎作品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转化为形而下的可感可触的生活具象,正是这样的生活具象吸引读者对此进行形而上的抽象概括。读者理想的抽象概括方式其实就是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达成了共识与共谋,读者不理想的抽象概括方式其实就是作者和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排斥。因此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生活具象就是沟通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媒介,就是作者提炼浓缩文学作品意义的凭借,就是读者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水平的依靠。
  教师何以能促进作者之情和读者之情的交流融合?非“叩言”而不能达其目的。语文教师总是力图从文字作品的貌似冰冷的语言文字中发掘出鲜活灵动的生活具象之光芒,借助生活具象的光芒指引师生进行一场愉悦舒适的“精神游戏”,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信仰,向着伟大而又崇高的目标迈进。理想状态的阅读教学往往是:阅读教学向前走,走到作者刻意建构的生活世界的前台亮相;阅读教学向后退,退至作者有意掩饰的心灵世界幕后洞察;阅读教学向左转,转到作者人格的立足点反省;阅读教学向右转,转到作者无法展示思想感情的死角追问。这种师生积极主动地接近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其实就是师生正面接触社会、体察人生和领悟人情的理想方式,由此萌发的思想感情对师生身心健康有益。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学生的人格获得提升。
  
  二、育人途径是交流心声
  
  陶冶学生性情和提升学生人格的具体途径是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对话的过程必然是上述三者间深层次的心声交流,因此阅读教学的育人途径是交流心声。
  什么是交流心声?交流心声就是师生面对文本而必须作出的精神层面上的问与答。问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问,问出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心灵诉求,问出作者的心灵诉求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问出作者的心灵诉求在文本中的实现程度,问出文本实现的作者的心灵诉求存在的积极性和消极面。答是有准备、有方向地答,答出自己对作者心灵诉求的积极回应,答出对作者心灵诉求的认知程度、接受角度和评判标准,答出作者在文本中苦苦思索却难以解决的精神困绕的产生原因。
  问与答应当以什么方式进行?问与答应当进行到什么状态?毫无疑问,师生回答文本和作者的提问必须要真诚地敞开心灵,师生渴求的理想对话一定借助师生同作者深层次、全方位的“视域融合”来实现,师生同作者的“视域融合”的程度必然受到民族文化、时代观念和精神追求的诸多局限。譬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欠缺,师生难以准确还原出古代作家在特定时代观念和特殊精神追求影响下的心灵之声。师生应当采取“视域融合”的方式,增添上古代作家在特定时代和特殊精神追求下无法萌生的思想感情,增添所造成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的增加值必然是师生当下的时代观念和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样增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古典文化在当下情境的思想文化传承,是师生对古典文化以当下的时代观念和精神追求进行理解和阐释的结果。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育人途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凭借理解阐释文本而寻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的恰当定位,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凭借文本提供的意义世界来正确处理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自我、对待人生的复杂关系。交流心声为什么会成为育人途径。因为凭借交流心声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抑已久的精神诉求。由此产生的精神信仰才有可能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三、育人目标是改变人生
  
  钱理群说过:“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阅读教学往往借助阅读理解过程中产生的交流心声来达到改变人生和重塑个性之目的,往往通过对作品的静默观照和言语阐释来增进智慧、改善人心,往往依赖师生对作者心灵之声的洞察和人格境界的评判来寻找适合自己精神成长的人生方式。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的育人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人生。
  改变学生的人生,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展示了异彩纷呈的人生舞台,人生舞台上人物的精神运行轨迹犹如彗星当空划过的长线照亮了学生心头曾经有过的阴暗,人生舞台上的各种人物命运趋向恰似灯塔射出的光亮驱散了学生精神深处的荒凉与孤独,人生舞台上的多种人生智慧、经验仿佛皓月悬空发出的迷人色彩伴随学生走过困惑的精神旅途。因此,学生的视野在观照经典文学作品时日益拓宽渐趋完善,学生的精神家园逐渐丰富渐趋完美。
  改变学生的人生,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长期观照审视文学作品必然形成的结果,学生在观照文学作品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等复杂过程中发现了作者心灵的秘密、写作的技巧和述说的方式,从而理解体会作者言说的意图、言说的意思和言说的水平,进而洞穿作者精神灵魂的深层,由此获得的精神震撼和人生启示将受用于学生的一生。
  改变学生的人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长期批判地吸收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和形式结构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需要学生校正、修补和完善,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需要学生审察,领悟和借鉴,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和形式结构的关系需要学生用心思考并转化为阅读经验、写作智慧。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确保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实现增值,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和人格修养跃进到新水平。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的育人是凭借读文而产生的精神提升的结晶。育人方法上关乎感情和借助转移感情,育人途径上关乎心声和依赖交流心声,育人目标上关乎人生和实现改变人生。这样的育人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看似脚步匆匆,却保持信念上的永恒。这些着眼于学生的精神发展,服务于学生的未来人生。
  
  王飞,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