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诗歌鉴赏备考策略

作者:贾德港




  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的高级阶段,更是学生备考的难点。费时很多,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诗歌鉴赏本身对考生的素质要求高,二是我们在训练中不得法。研究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发现还是有迹可循。
  
  一、体味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当诗人情动于中不能自已,往往借助景、物等象来抒发或传达自己的情思。这里的景和物一经诗人情思的浸润,便显得晶莹剔透,富有情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象。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鉴赏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如2005年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灯前抱膝影伴身”的意象,就向我们透露出诗人形影相吊的孤寂心情,把握了这一点对全诗的解读就迎刃而解。
  中国有数千年的诗歌历史,许多意象经过诗人的反复使用,已沉淀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成为我们沿用至今的瑰宝。对此要给予梳理,帮助我们解读诗歌。如柳——送别、月亮——怀人思乡、子规——思乡、孤云——游子、梅——坚强不屈、竹——正直虚心等,掌握这些意象的传统意蕴,我们就能较快的把握诗歌内容。
  
  二、寻找“诗眼”是诗歌鉴赏的捷径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字句。本文的“诗眼”仅指体现诗歌主旨的词句。“诗眼”是我们窥视诗歌思想内容的门户,借此我们可以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理顺诗歌脉络,进入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赏析诗歌技巧。诗眼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其位置或在标题,或在诗节中。
  如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眼是标题中的“怨”,通篇就围绕“怨”字展开,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上例中诗眼是一个字(词),诗眼是一个句子的也比较常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诗篇的点睛之笔,通过它去质疑,去寻根,去探源,就可以体味诗歌的情感,赏析其表达技巧。
  
  三、掌握相关知识是诗歌鉴赏的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掌握相关的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诗歌鉴赏就无从谈起。
  (一)首先要回归课本,巩固相关诗歌及知识。课本是教学之本,其所选都是名家名篇或非名家的名作,是诗歌海洋中的珍珠。是学生学习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主阵地。不仅要对诗作熟读成诵,赏析品玩,而且要了解相关诗人的人生历程、诗歌风格等相关知识,以此增加积淀,丰富诗歌鉴赏的背景知识,为课外的迁移打下基础。
  如2007年北京卷选用了《诗经·周南》中的《芣苢》篇,其中有一题目为:《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题目涉及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学生如果熟悉课本上的诗经选篇,平时的学习中理解了赋比兴的含义,应该非常容易答出是“赋”。
  (二)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术语。
  鉴赏诗歌必须掌握相关的术语,才能展开诗歌鉴赏,术语是诗歌鉴赏的工具。从形象上看有意象、意境,从表达方式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从修辞手法上看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对仗等;从构思上看有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烘托渲染、象征寄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从风格上看有庄重、优美、婉约、豪放、清新、飘逸、雄奇、古朴、悲壮、苍凉等;从语言上看有含蓄委婉、质朴自然、清新秀丽、凝练简洁、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等。
  对于这些术语,不仅要识记,更要能理解能运用,能结合作品将其具体化。
  四、全面完整接收题目信息是诗歌鉴赏的路标
  命题者在命制试卷时,已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水平,决不会超出学生应有的知识储备和水平,所以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或通过注释给以帮助,或通过题干给予提示。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注释和题干语,就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正确规范的答题。
  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设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要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关注全诗从诗句本身去体味外,尤其要关注所给的注释。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体味出诗中蕴涵的那种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借助梅花的意象)。
  
  贾德港,教师,现居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