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课堂提问中的七忌

作者:刘小利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如果操作得当,对提高课堂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下乡调研听课情况,就课堂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忌表情呆板,注意鼓动性
  
  课堂提问中教师的表情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尤其是心智处于敏感期的中小学生,他们上课时的目光追随捕捉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若教师微笑地期待他们回答,他们就会在教师神态的鼓动下无忧无虑地将知识信息反馈出来。反之,教师如有不耐烦或严肃的表情,学生的心态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心慌意乱,语无伦次,影响提问效果。
  因此,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表情慈祥,用热情、信任、富有鼓动性的目光期待他们回答。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忌先提后问,注意全体性
  
  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以引起全体学生重视,然后再指名回答。这样既可以让全体学生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去试拟答案,又可以让全体学生以自己试拟的答案与问题回答者的答案加以比较、评判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若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学生会误认为问题是为这位学生提出的,事不关己,自己就不必主动思考了。这种提问方式,会使绝大多数同学受不到重视,从而降低提问质量。因此教师要切忌先提后问,注意全体性。
  
  三、忌多杂空泛,注意典型性。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存在这样的误解,即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提问的数量,所提问题往往不能紧扣教材的关健,问题没有典型性。问起来,不分巨细、处处皆问。虽然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上效果不佳。
  提问,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教师要把握密度和层次,提问的时间长、频率高,学生的大脑易产生疲劳,进而会处于“抑制”状态,使提问的作用降低。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注意问题的典型性,力求少而精,切忌多杂空泛,使学生思维健康发展。
  
  四、忌单项交流,注意互动性。
  
  提问题是一种融语言、感情于一体的信息交流。但课堂提问不应是只准教师问学生的单项交流,而应是双项乃至多项信息的交流,其中包括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极力为学生搭建一个信息多项交流的学习平台。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对教师讲的和教材中的问题要敢于质疑,对讲错和回答不够周全之处,要敢于说“不”。要打破课堂的“平静”与“平衡”,让学生稍稍“乱起来”,形成多项提问的氛围。
  
  五、忌节奏过快,注意时效性
  
  教师提问时要注意,节奏不宜过快。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让学生回答。有时问题提得很好,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可当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时,教师却急于让学生回答,打断了学生的思路,把本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抢了回来;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便很快说出了答案。这样会形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降低了提问的效果。
  教师要精心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即使被提问的学生答不出来,再让另一个学生作答时,也必须给以适量的思考时间,若教师想进一步深化提问时,也要等几秒钟后方可进一步发问。这样,不仅能增加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
  
  六、忌强求一致,注意创造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应强求一致和统一。要允许不同见解的发表,要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意见。由于学生的经历、思想状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的差异,课堂提问的发言绝不会“异口同声”。教师不能把始料不及的回答当成是“突发事件”,更不能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是自己备课的空白地带,认为是学生对老师的“挑衅”,而对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训斥,要允许学生质疑,名抒己见。
  对超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有创造性的回答,首先要加以鼓励,其次要冷静思考,力争解决。若一时解决不了,也应坦诚地告诉学生,下课后再查查相关资料来共同解决。这样,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会得到学生更多的信赖与尊敬。
  
  七、忌以问代罚,注意情感性
  
  在对等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展迟缓,学业成绩不良,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对一些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是想方设法去帮助、引导,而是以问代罚,为难学生,让他们站起来,回答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他们当众不下来台。甚至有的教师还同时让学习好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以作比较。虽然教师的动机是想以此手段来激励该生去改过自新,认真学习,殊不知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影响了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情感关系。
  
  刘小利,教师,现居河南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