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作者:江达军




  情境教学通过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它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以下是本人就语文教学中碰到的案例,谈三点体会。
  
   一、让音乐在课堂流淌。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据记载孔夫子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击节赞曰:“《韶》尽善矣,又尽美矣。”
  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教学情境创设时,播放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教学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们一定会被作者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心灵所震撼,也一定会被她的感恩博爱珍爱生命的精神所折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适时地插入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当那光耀穹宇摇撼大地的宏伟乐章响起之时,贝多芬用“扼住命运咽喉”的《命运交响曲》在历史和人生的舞台上演绎那场“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悲壮戏剧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遥想着在历史尘封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一个在天地间潇洒地走了一回的强者,我们就会懂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挺着腰站着生存,我们对课文的内涵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让学生漫步于问题之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味不到文章的“妙处”,“长进”也就不大。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文章。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时,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并称之为“产婆术”,让学生主动思索、探求,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
   曾听一位老师教《范进中举》,在讲授范进发疯一节时,执教老师就是放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的:
   ㈠本段中能概括内容的中心句是那句?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㈡范进见了“中举报帖”欢喜疯了的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细致刻画了他的丑态,是哪四步?
   ——第一步写昏厥,“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第二步写他疯跑,“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第三步写跌倒;第四步写疯走集市。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以范进拍手的动作和笑的表情贯穿之,字里行间极尽强烈的讽刺意味。
  ㈢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有什么作用?
   ——众人(众邻居)、老太太、娘子胡氏是侧面描写,对范进起烘托作用。写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写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奔的疯狂;写众人拉不住范进的动作,烘托范进的疯劲;写娘子和老太太的悲叹,烘托范进确实“喜至于疯”;写邻居的劝说,称范进为范老爷,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表明他们附炎趋势的心态。这一段以范进家人的“窘态”,众人的“媚态”来烘托中心人物的“丑态”。
   ㈣范进中举后,由一个正常人变为“疯人”说明了什么?众人的“媚态”又说明了什么?
   ——不言而喻,批判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地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启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觅答案,自己解决问题,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利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有一个情境教学的实例:爱弥儿不会辨别方向,有一次老师把他带到大森林里,在森林里,爱弥儿又累又饿,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老师教育他:“中午的树影朝北,你可以根据树影的方向寻找回家的路。”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他给学生编了《大自然的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当我们教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时,都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如我们能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关标点的生活故事,相信一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个吝啬的财主与聪明的教书先生有关的“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故事,你一定终生难忘吧。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还需我们多言吗,一个故事足矣。
  当钱梦龙老师把一只玻璃杯、一根玻璃棒、一把匙子、一碟食盐、一枚鸡蛋等生活用具带进教室的时候,已经注定他所上的《死海不死》必将是一堂成功的课。
   当我们的学生咬着笔头,倍感无物可描,无事可述,无情可感,无理可论之时,我们为什么不放他们去登登山,游游湖,淋淋雨,听听海,教科书里的世界毕竟太狭小,现实生活才是知识的源泉。
  
  江达军,教师,现居浙江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