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者:王志栋




  在教学领域里,作文是一门课程,需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去进行作文课堂教学和作文课外练习活动。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至于教师不考虑学生生活阅历和兴趣而随意命题,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写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改变学生这种被动消极的状况,就必须对作文教学进行改革。
  我在教《小桔灯》一文后,曾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强调在记叙中要结合抒情,好多学生都觉得不好写,对记叙中抒情体会不深。恰巧有一对同桌闹矛盾要求座位调开,我就借题发挥,让他俩各自把事情经过写清楚,讲明白,让全班同学评论谁是谁非。这两个同学作文水平不高,但都能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并且在记叙中都饱含着感情,仿佛都在告诉读者,听众“我有理!我有理!”他俩念毕,我说:“大家都正为记叙文中怎样抒情发愁呢?这两个同学给大家做出了榜样,提供了范例。”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又引导大家思考“他俩平时写作水平并不高,为什么能写出情理俱佳的文章呢?关键是情。因此,我要求大家作文时,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就是思想和感情都要进入写作的境界,把自己放到要写作的情境中去想象,去体会,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写作对象上。
  这个事件使我认识到,作文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于是就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我为了改善学习条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建议,以《略论纪律和学习成功的关系》为题张贴出来,办争鸣园地,请大家各抒已见,以文会友。大家一看,有拍手叫好的,有大声指责的,认识不一,争论不休,饭前课后成了议论中心。我要求大家把自己的看法行诸文字,贴在园地内,允许互相批评。有的拟文,有的联合著文,抢着谈看法,发议论。有些同学刚写了一篇文章批评人家,自己的文章反被别人抓住了把柄,只好又赶忙找材料反驳应战。两星期内,全班60余人,仅贴出去的文章达一百多篇,有些学生竟写了四五篇。这次尝试证明:开展争鸣确是锻炼学生写作、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智力的好办法,它不仅使学生看到自己文章的力量和社会效果,同时也说明我的作文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问题:
  1.在命题上,力求贴近生活,给学生以熟悉的面孔
  最好不强调同一题目,可以结合家访,及时发现学生的好恶,摸清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先让学生说一遍,帮学生补上漏掉的地方,然后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或别字代替,并给予鼓励和肯定。通过激发诱导,主要是培养兴趣,鼓舞信心,使他们想写,让他们从小就觉得写文章也不难,我也会写文章,从而树立起自信心。这样写过三五篇之后,再指导学生懂得一篇文章只能说一个意思,有一个中心,与此无关的就可以不写,逐步明确中心选材等知识,过一个阶段再提高一个等级。如鼓励他们写动物观察日记,可让他们先写形,再写神,最后写情。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训练,学生从小就对作文感兴趣,会发现写作素材,写时不发愁,越写越开窍,作文水平自然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而逐步提高,再也不会为写作文而苦恼。这是关键的一步。
  2.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写作的环境、氛围,有目的的举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外出遇到不顺心的事,危难时遇到好人,迟到时路上编造的种种借口,老师当众读自己的作文,学生称赞自己时的心理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作文命题的依据。特别是注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如去年我教初三的议论文,就多以班里发生的事来命题。一次上操我班纪律乱,体育老师让学生留在操场训话。有些人鼓动说:“咱们心不齐,若都回来,他能咋着?”我就让学生自拟《谈“齐心”》、《也说“心齐”》、《“心齐”论的破产》等题目作文,谈看法,多数同学义愤填膺,批评这种不良行为。这样针对学生思想,针对班里实际命题,学生有兴趣,文章有内容,思想有提高,这样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一事多写,多体裁、多角度地进行练习,学生高兴,效果就好。
  3.及时引导学生开展争鸣,鼓励学生写作文,表述自己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初中毕业班中,经过半年多这样的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改革一定要做到既让学生想写、有的写,又给学生讲方法、传规律、荐例文,让他们会写,同时一定要让学生看到文章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因而产生我想写、我要写的希望。
  总之,要纠正学生不想写、没啥写的不良习惯,必须运用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努力使作文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明白作文的作用、作文的目的、作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抒真情、写实事,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学生再也不会为作文而作难了。
  
  王志栋,教师,现居河南鹿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