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走出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

作者:张俭华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目的。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语文水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考虑教学过程中“投入”与“产出”这一基本的“效益”问题。构建节约型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语文教学的理性追求。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于1979年提出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这一现象,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石破天惊的效应,因为它切中了当时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在“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正陷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窘境之中。
  
  一、文言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同时又是高考考查的一个要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难度所在,翻译的考查对学生往往是“当头一棒”,学生在译文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对于译文,他们在追求“信、达、雅”的高度,结果却常常是不尽如人意。我们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平时的训练以及高考的结果显示却是不尽完美。总之,文言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高耗低效”的“硬伤”。
  在文言文的教学上,首先是在字、词、句上被学生牵着走,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管是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预习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啃”书本。课堂上死板的释词译句训练剥夺了师生对文本的整体品味,一节课下来只“啃去”了短短的内容,老师感觉讲得劳累,学生感到听得吃力,文言文的讲解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小心翼翼地步步推进。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往往要花好多时间来阅读文本,可是几遍下来对文本的理解还是云里雾中一般的模棱两可,课后的延伸阅读训练更是伤透了学生的脑筋,“高耗”的过程与“低效”的结果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逃避的思想,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二、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1、课前预习——走近文本
  预习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必需工作。在预习中才能对文本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也才能够明确文本中不明白的所在。课前的预习首要的任务是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解决一些陌生字词,粗读文本,把握大意。如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我们可以根据课下的注解了解到作者的情况,通过粗读排除文本中的陌生字词。加强对文本的阅读,与陌生文本进行第一次的零距离接触。
  2、课堂探讨——走进文本
  课堂是体现教学文本的价值,进行思维沟通和语言交流,完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实现合作探讨的主要时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由台前退到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还舞台给学生,让全体学生联袂出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与引导、发问与点拨、评价与归纳要适时而动,这正是考察任课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时候,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统筹安排好问题,把问题与课堂环节巧妙结合起来。问题的灵活性旨在探讨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如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讨:(1)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发现文中有句话是明显的“文眼”,连接了文本的上下两个部分,是哪句话?(旨在考查学生对行文的理解,做到提纲挈领,宏观把握)(2)概括项脊轩修葺前后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与归纳)(3)找出第一节中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加以品味。(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4)归纳文本中“可悲”的事件。(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另外,教授本文完全可以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项脊轩以及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古代文章的鉴赏要做到提纲挈领,从宏观把握,由微观入手。注重整体感受,切忌支离破碎;注重个性解读,切忌标准答案;注重语言品味,切忌架空分析,应该突出对文本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比较。同时要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
  3、课后复习——巩固文本
  课后的复习巩固是对课堂内容的一个再细化、再吸收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回顾,对一些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纳和积累,通过配套练习的跟踪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便做到查漏补缺。
  4、课后延伸——拓展文本
  课后的延伸阅读,可以先选择与刚接触的文本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来考查,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文本的补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对陌生的语段有信心去读。如在结束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教学后,可以印发《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片段,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拓展、延伸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和鉴赏的能力。
  总之,我们需要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性化,构建节约型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步走出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实现文言文教学活动由大投入、大制作的“粗放型”向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约型”方向的过渡,实现文言文教学节约型课堂的构建。
  
  张俭华,教师,现居江苏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