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作者:徐志勤




  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自觉的形成,它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和过程,针对面向全体学生,归纳出语文学习要养成的八种学习习惯。其具体内容是:
  
  一、每天坚持10分钟练好10个字,以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10分钟的书法练习,这10分钟只写10个字,就是要引导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字:清楚分明地交代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二、做好字词句常规作业,以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做好“三个一”,即每天积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字要求注音、释义;词要求释义、造句;句子要求是哲理句、精彩句、玄妙句,可以是从自己所阅读的文章中摘录的,也可以是自己造的。不要小看这每天的“三个一”,它可是学好语文的大前提。
  
  三、养成课前五分钟巩固旧知识的习惯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强调学生要对上节课老师所讲的知识予以及时的巩固。为了督促他们养成这种习惯,在我上语文课时我总是提前五分钟进教室,告诉学生说在我上新课之前会检查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如果你课后没有下功夫落实,那么你将会得到老师额外“赏赐”的作业,学生们就会急忙把语文笔记本拿出来进行复习,久而久之,学生们便自然养成了课前复习的习惯。
  
  四、抓好每天的早读晚读,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
  
  朗诵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大声的朗诵,就会使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早上和晚上都是记忆的好时候。朗诵的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优美的散文,可以是时文,也可以是古文。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每学期安排课外必背诗词50首,以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诗文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提高诗文的鉴赏能力。每学期安排课外必背50首诗词,坚持下来,初中三年,心中就装有300首诗词曲。这300首诗词的音韵、意象、情致就如水成大海、汇纳百川、融会贯通、为己所用。从功利的角度讲,也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文言文,同时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为文章增色不少。
  
  六、坚持课堂5分钟的演讲活动,以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习惯。敢于说话是指学生能够站起来,甚至走到讲台上,姿态端正自然、不慌不忙,口齿,清楚有条有理地说话。
  
  七、指导好读书课,以养成做文摘、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只有多读才能有助于形成语感。但单单把时间给学生是不够的,还要把方法教给他们。教会他们圈点勾画,教会他们做文摘、写读书笔记。每次读书课还可以留一些时间交流,让他们谈自己所读的书,谈自己读书的感受、所受的启发,或读自己从书中摘录到的美言妙句。
  
  八、做好作文规范化训练,以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
  
  规范作文是写作应具有的意识,包括审题意识、拟写作提纲意识、开头结尾精心打造意识以及修改文章的意识等等。要学生在60分钟内就某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他们很多人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处理。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系统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常常是拿到作文就写,心中没有底,写到哪算哪。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么审题、怎么拟写作提纲、怎么设计开头结尾,要求他们每次写作前做好这些工作。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你的一生。”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早就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比别人聪明,而是他们早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那些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只要肯及时的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可以套用刘墉的话来说,那就是:“跨一步,就成功!”
  
  徐志勤,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