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问题意识

作者:邵明珠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写作的能力。”在这种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问题性是这种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师生两张皮,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听自己的,谁也不管谁。胡适先生说:“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古人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得到语文教学的广泛肯定,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的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思想中甚至是潜意识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教师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不能认为自己仅仅是个教书者,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不是专家,而是教师自己。教师要把自己视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固步自封,毫无创新意识的教师会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这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首先,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素质,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其次教师也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问答。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新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琢磨。最后,教师应把握问题的度,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不到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不提问题,提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因人而异,不提千篇一律的问题。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悟学习语文的方法,点燃课堂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到知识,还能潜移默化的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不可否认,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它积极的一面,但这种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是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把许多人培养成一类人,像工厂生产的一种新产品,把进来的参差不平的材料切割整齐。青少年已习惯了按照老师的头脑和眼光去看,缺少个性的体悟与选择,由此给纯真的灵性和个性留下遗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发现问题、运用新方法、突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只有问题才有创新精神。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学生应该在自由的、鼓励独创的以及没有功利压力的环境中能动地成长。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①要创设一个民主、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对于教学过程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其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任务是不断的研究学生,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教师、教科书等权威,要用脑子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想方设法将课堂变成群言堂,允许学生互相讨论,允许学生跟老师辩论,对学生们“异想天开”不要妄加批评、过多苛求,要多鼓励、多表扬,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展示发展的空间。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妥之处要勇于承认,及时纠正,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在这样活跃的氛围里,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焉有不充分发挥之理,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乐其道,从而善于发现问题,他们的创造意识无形中就得到了开发和培养。
  比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有一位同学指出,诸葛亮活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太亏了。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刘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野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灭,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诸东流。坚持对这样的庸君尽忠,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我高度赞扬了这位同学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指出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同时指出,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教训。对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交流。
  ②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开放性。
  《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同样也适用于课堂提问,即问题的设计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语文课堂是最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存在多个答案或解决方法与途径,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学生就有发挥个性的空间,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从而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杨修之死》时,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争议颇多。有人归罪于曹操,有的人认为过在杨修自己,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则认为双方均难辞其咎。这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佳探究课题,教师完全不必要把答案理由摆出来,而是借题发挥,设置专门的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观点,找出理由。“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评”。让学生围绕“杨修之死”这个话题展开辩论。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励了学生深研文本,展开竞赛式学习,学生参与兴趣浓,参与面广,个性化阅读感悟得到发挥,综合能力得到展现。
  ③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习惯。
  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让学生读书,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让学生钻研探究,多让学生提出问题,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争辩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包办代替。要打消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的学习潜力,许多问题通过自己的钻研能够解决。同时,还要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例如怎么入手,怎么钻研,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学记叙文,怎么学议论文,怎么学小说诗歌等。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意识和提问题的习惯,这一辈子受益无穷。
  第三,探讨问题,要善于向纵深开掘。
  向纵深开掘,指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即通过人所共知的表层现象,探寻事物的内在原因,从而产生新的观念,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向纵深开掘的过程,就是层层设疑,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直至找出问题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学会主动预习,不断提高问问题的水平与价值。“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开阔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阅读的质量。真正有水平的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的。所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深入钻研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同学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学生对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仍有疑问话题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得以充分体现。因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习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讨论也是有道理、有激情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身处课改中的教师如不在改心态改角色、改理念中探索,就会落伍。
  
  邵明珠,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