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作者:潘敏青




  动态生成教学包含了两个方面:“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
  “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对学习目标和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时是如何思考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认知程度和课文内涵深度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把握、预设,然后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方法,通过互动式的探究、启发、学习,从而达成目标,使学生得到收获。而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在预设中没有预设到的新问题、新想法,这种新问题、新想法通过课堂的探讨,进而达成预设中所没有的目标,这可视为“非预设性生成”。
  一个有生成观念的老师,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又该采用什么策略进行引导?
  
  一、预设性生成教学的引导策略:
  
  生成点有些能在课前预设,并设计好相应的引领策略,但课堂是动态的,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许多即发的、非预期性的因素,这都需要教师在具备必要的教学素养前提下,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引领策略。当课堂出现生长点时,采用以下引领策略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组织实施,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直接突破重点、难点的策略
  这是课堂生成活动中教师引领的基本策略。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策略。突破的活动就是变化过程、生成过程。这一策略可采用的方法有情境生成法、教程生成法、题目生成法、词语生成法、句子生成法、篇首生成法、中间生成法、篇末生成法等。
  例如:篇末生成法。在教学《社戏》时,我引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那夜的社戏好看吗?
  问题一抛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有说好看的,有说不好看的。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具体的内容,语句支持自己的观点吗?
  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那夜的社戏并不怎么好看。这时有个同学起来满脸困惑地问到:
  生:那课文为什么又说是“好戏”?岂不是矛盾了?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生成点,并没有给学生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戏的内容,表演是不好看,但看戏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他难忘的是同伴之间的友情。
  生:他难忘的是第一次看戏时的体验,我们学过《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不是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好,真奇妙吗?
  ……
  通过同学们的感悟,最终突破了课文的重点: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学生感悟过程中的生成点,即学生感到矛盾、困惑的问题,采用正确的引导策略,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生成了有效的教学资源,达成了预设的目标。
  2、反馈互动,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策略
  在预设时虽有了具体的教学的流程,但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常会出现不在预设中的一些“意外”,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这时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例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刚一亮出题目,就听到有学生说:老师,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了。我们都会背了。
   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生:我们知道课文写了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
   生:我们知道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
   预设中这些都是课文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学生必定会感觉味同嚼蜡,于是我及时做了调整。
   师:进了初中,我们所学的内容应该要与小学不同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品味语言,仿写语句。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并仿写。
  在一堂课的初始阶段,面对学生反馈,互动回来的信息,面对生成,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重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及时调整探究主题的策略
   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如教学《登上地球之巅》一文,笔者在预设了本课的三维目标的同时,设计了一个弹性预设:
   师:“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对这一行为你怎么看?
   生:把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自己岂不是很危险?刘连满太傻了!
   学生的观点一说出,有些同学赞成,有些同学反对。
   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我抓着这一生成点,调整了探究的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一场辩论会。
   最终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刘连满身上体现的是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并明白了现在的我们仍需要这种精神。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取向偏差的 “独特的体验”,及时调整了探究的主题,通过辩论的形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非预设性的、偶发的生成的引导策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产生新问题,而这些事件、问题又往往在教师预设之外,为教师始料未及的。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问题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
   那么对非预设的,偶发的生成又该采用什么策略?
   1、交流合作中反思教学策略
   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有时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
   在《我也追星》的综合活动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说说政坛上的伟人。”
   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布什等等。这时有个学生起来回答:
   生:我还知道政坛伟人有胡锦涛、温家堡、李登辉、陈水扁。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
   面对学生的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我改变了思路,把生成的问题抛给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生:李登辉,陈水扁,他们搞台独,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大陆分离出去,应该是罪人。
   生:还有像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就是历史的罪人。
   生:那些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人,心里装着他人的人,才称得上是伟人。
  师:你们知道哪些感动中国人物?
   生:王百姓不顾个人安危排除炸弹1.5万多枚。
   生: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通过谈论,拓展,明白了追星该追怎么样的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