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掌握好三个度

作者:张小荣




  新课改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最难做好的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软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未充分悟透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探究之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有的教师将“示范课”“变形”成了“表演作秀课”,其实类似这样的教学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误解。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调整好热度
  
  “热度”指的就是学生要有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育的艺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方可谈得上探究,也才能起到探究的作用。首先要鼓动好激情,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的情境,吸引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其中。可以采用激发兴趣,创设轻松环境,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内容,鼓励新发现新创造等多种形式。例如《山中访友》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为什么会把山中众位朋友写得那么动情?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呢”?两个问题一下把同学们的激情调动起来了。因为山里的孩子对山太熟悉,山中一草一木他们如数家珍,只要能领悟到作者那颗纯真的“童心”,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次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高探究的参与面。农村初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悬殊,不能按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理应有所区别。如《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很不容易说得形象,可提示学生从某一件具体事说起,从而感受这一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基础差的同学只要能讲一件事即可。其它同学还可结合为人处世稍微展开一下,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有可探究的东西。
  
  二、掌握好深度
  
  深度指的是探究性学习的难易程度。探究物标的难易度,既不能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又不能设计引导得过于浅显;既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脱开阅读文本,又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践,我们把握好两个原则还是可以做到难易适中的。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尺度应根据阅读内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平均水平而定。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为什么要用饱蘸深情的笔去写这样一位富有争议的保姆”?探究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有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文章前半部分透露出的是对她的“憎恶”、“惧惮”。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从全文的角度,重点品读了买《山海经》一节,揣摩出此书在鲁迅一生中充当了“启蒙老师”的重要作用,从而一个宽厚、仁慈、善良而又不拘小节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学生们对她睡觉摆成“大”字等情节津津乐道,她的不雅反而成了大雅。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即探究性学习要讲究层次和梯度,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层层推进。如《背影》一文,语言朴素,父亲也很普通,但课文的感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了送别的特殊背景(祸不单行),让学生明确特殊的环境给这次送别增添了不少凄凉的氛围。正是在如此情况下,父亲依旧关心着他的儿子,而且不厌其烦,这情正应了那句“无声胜有声”。在探究学习中,再让学生围绕四次背影,四句话来集中揣摩品味,学生就能很快咂出些许味道来,而且在思想深处引起不小的共鸣——父爱是伟大的!
  
  三、控制好广度
  
  “广度”即指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根据探究学习的内容、类别适当拓展、延伸、渗透。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内联外引,丰富探究的内容。学生依据文本的内外联系,前后关联度扩宽探究的范畴。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作者为什么主要写赵州桥与卢沟桥,是否以偏概全呢?学生细读后就会发现这两座桥相当有代表性,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留心身边的石拱桥,看它是否具有文中所述三个特点。同册《核舟记》介绍的是一件雕刻作品。放眼我们的生活,这样的艺术品还是很多的。教学中可安排学生作一下探究,说出某一件艺术品精妙之处,也可集中展示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作品,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能拓宽探究学习的内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肯定会接触到其它的知识,老师只要适度点拨、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大自然的语言》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差异就可用地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来解答,还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院桃花始盛开”来佐证。《被压扁的沙子》中有这样一句:“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学生打开记忆搜索一下,会找出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无意之间,科学的伟力会让学生感同身受。
  探究性学习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而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只有掌握好这三个“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在探究学习中的乐趣和快感,也才能使探究性学习取得质的突破,不再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
  
  张小荣,教师,现居甘肃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