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实践策略

作者:杨卫星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尊重个体,巧妙引导,有机诱发,灵活拓展。让语文教学沐浴在灿烂的人文阳光中。现根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提出了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目的,便是促使学生个性化,促进学生与周围人的接近合作,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精神准备。个性化行为,不仅表明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而且表明语文学习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富于个性的心理过程。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出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中所反映的知识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当然也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是落实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前提。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其次,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提倡自主学习。事实上在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有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 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必须强调并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景观
  
  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自己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的景观。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
  语文课堂要焕发出生命活力,必须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要允许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的创造行为。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能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倡导开放的语文教学情境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树立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强调生活教育的语文意义,让学生从封闭狭小的课堂和薄薄的教材中走出来,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走向学习语文的大天地,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一个点,向面延伸拓展。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延伸阅读形式有追本溯源看作品原著,由此及彼看同类作品,触类旁通看其它作品,鉴赏作品看评论文章等。延伸开放学习还要着眼于诱导学生对有关知识或问题进行补充、扩展、猜测和发现。让学生遨游书海,接受文学形象及文学中所体现的种种高尚人格魅力的滋养,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此外,读课文还要与读社会这本大书巧妙链接。社会是一本无字书,厚重而深奥,精炼而畅达。开展社会活动,走访调查社区,同样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科本来是一个美丽的学科,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富有人文意味的心路历程,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上成了语法的分析课、知识的传授课,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让学生自主、活动、合作、开放、积极地发现、探究、感悟作品中的意境和神韵,让学生带着协商或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作品,以获得一种审美悟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能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着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本身,而在于学习过程,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合作,打下今后发展的基础。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正确的科学态度,需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感染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是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减去重复的抄写,减去过多的练习,减去繁琐的提问,重现引导品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体察课文中展现的情感世界;教学中努力挖掘语言与意蕴的结合点,在蕴含情感的关键处着意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把人文意蕴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语文教材里,作者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情不自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总之语文本来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程充满了人生的积淀、人品的精华、人情的意蕴、人世的阅历和人间的沧桑,处处闪耀着人文的光彩。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尊重个体,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让人文雨露浸润到灵魂的至深处,为学生所吸纳、内化,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要求。
  
  杨卫星,教师,现居浙江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