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者:徐宏寿 高德利




  徐宏寿,男,1968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姜江苏省堰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言学会会员,江苏省中语会会员,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会员。多次受聘参加泰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曾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现代语文》《语文报》《作文教学研究》《泰州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二十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学会、省市教研室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主编、参编教学辅导读物十多部。
  
  他说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行者,因为他始终信奉帕斯卡说过的那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成为这样的一枝芦苇真不容易,许多年以后,这枝芦苇终于绽放出思想的花穗,使他从当年的一位历史系大专生成长为今天语文教学的排头兵。他就是江苏省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姜堰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徐宏寿。
  带着几分庆幸,笔者有幸零距离采访了儒雅睿智、亲切幽默的徐校长。
  高:徐校长,听说您以前学的是历史专业,毕业后好长一段时间里教的也是历史学科,曾获得全市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可是您现在却是一位语文教学的专家。您是如何实现从历史老师向语文老师转变,并最终成为一位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的?
  徐:说来有些意思。十多年前,学校缺少语文老师,我便在“危难之时”“半路出家”教语文了。如果说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些感触的话,我以为就是六个字帮助了我。这六个字便是尊重、阅读和变革。
  作为一名学历史出身的语文老师,我始终有一份忧虑意识——担心技不如人而误人子弟。这种忧虑一直萦绕于心怀,促使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于是,我尊重学生并把他们当成诚挚的朋友——我常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便是“有事儿多商量”。他们从我这儿得到的是关注、友善和语文学习的体验,我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是理解、信赖和无限的生机。我尊重前辈和同事,我特别要感谢告诉我缺点的人——“学,然后知不足”,从前辈和同事那里我学到的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和勤勉敬业的精神。于是,我常常对自己说:“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把别人不当回事!”
  在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在领导和同行的关怀和帮助下,我渐入佳境。我拼命地阅读,广泛地求学——语文,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阅读成了生命的价值所在。在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中,我的学科专业知识逐渐系统而扎实,驾驭语文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新。
  见识多了,便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我于是常常想着变革。变“教”的方式:筹划如何将阅读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教学,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关注师生民主平等与合作教学关系,引领本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教学模式。变“学”的方式:我发现寓教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件“双赢”的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领学生参与、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他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我,培养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们日益培养而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浓厚兴趣,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变“育人”的方式:从教20年,我的教书育人的体会可以归结为“诚心待人”四个字——学生最需要其实也是最根本的育人思想,我以为是“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在真诚和善意的引导下,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热情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只要我们变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为“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只要我们时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把他们当作“被教育的对象”,我想,我们的教育理想便时时能成为现实!
  高:我早就知晓您是一个务实的人,谦虚而勤奋。这些年来,您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具有较高素养的语文专家。从您自身的实践来看,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徐: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我以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牢固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方向,亦是归宿。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观念,他才会去思考教什么,怎样教,怎样教更有效。其次,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这就意味着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整体特征。这种特征意在告诉我们语文学科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能力建构——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这样的建构能力,才能使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学得主动而积极,也才能使他们时时感受到语文的情趣盎然。第三,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就必须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无所不在的语文学习协调统一起来,做到课内与课外互动统一,真正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完成由“应试语文”向“素质语文”的转变。第四,要具有创新精神。我们面对着一个瞬息万变、异彩纷呈的世界,语文教学只有适应了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需要才有生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这种生命力和质的飞跃的获得,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大胆的革新和创造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嬗变,从而分离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达到超越前人的目的。
  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就必须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因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自身修养不够,再讲求教学方法,效果也有限;反之,教起来便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高:如您所言,语文教师自身的这些素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素养?
  徐:我不敢说我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素养,但是,二十年的实践和现状告诉我,语文教师自身的这些素养是可以培养的。我经常和青年朋友们聊天,我喜欢这样告知并发问:素养从窗外事中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每天都关心国际国内新近发生的大事吗?你每天都关心所在地区、所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吗?你认为哪些事情对你有教益,使你有感触?素养从圣贤书中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每天都在读书吗?除了读《读者》《青年文摘》,你读了哪些名家散文集,大学毕业之后你还读语文专业方面的书籍吗?素养从各类媒体中来。你每天都上网吗?在网络的世界里,你浏览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有多少,能够促进你的专业成长的内容又有多少?为了走近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你愿意阅读学生版的报纸杂志吗?素养从教材中来。现行教材除了你所知道的编排体例外,你曾经有过困惑或质疑吗?离开了教学参考书,你对教材中的文章有过自己独特的见解吗?独特的见解与教学参考书不太一致时,你是如何处理的?素养还应该从面对面、零距离聆听大师、前辈的教诲中来。工作以来,你听了多少场报告,听了专家讲学后你是否有与他交流的欲望,如果想交流,你有自己的观点吗?每学期下来,你实打实地听了多少节课,写了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反思,你认为他们的课堂中最使你获益的有哪些?……之所以如此告知并发问,我以为仅仅是让我们不断地拷问自己:我是否具备了语文教学的底气?底气足走进课堂才会“满腔豪迈情,一身书卷气”!
  高:是否具备了这样的素养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呢?您认为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方向是什么?
  徐: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评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他(她)必定是一个具有较高素养的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智力加工,还有情感等动力系统的支持;不只有能力,还有意识。为此,我以为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语文教师还要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此外,语文教师尚需努力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智者。“板凳要坐十年冷”啊,要学会静下心来做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思考者。我一直相信“老天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只要你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的,至少还可以像我这样在你面前说三道四的呀……即便暂时还没有成功,你还是可以如我一样“洒脱”:坐在安静的书房里,给自己一点时间,给心灵一点空间,在书籍和音乐中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孤独,恬淡却也隽永——快乐真的不需要理由,寂寞也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高德利,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