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师的文明

作者:胡正汉 陈胜华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自身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成败。
  2004年9月,我接任分流班班主任工作,学生是由高中培养班筛选后组成的,厌学、逃学、打架斗殴、赌博泡网吧等恶习无一不有,任课教师也有两个是聘任落选后重新上岗的,班主任工作难度很大。
  一天,我正在备课时,一位任课老师气冲冲来到我面前,“啪”地一声扔下教本,向我嚷道:“胡老师,你们班课我不上了!一群什么东西!”我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一边安慰他一边询问事情的经过,他喋喋不休的说了一连串。也许是气愤,说话中夹七夹八的带了一些脏话。
  班上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盘算着走向教室。
  我先找到与老师直接发生冲突的那位学生了解情况,又调查了解了十多位学生,总算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上课时老师让该生演板,他由于不会做而拒绝了。于是老师便勃然大怒,骂道:“你他妈的什么东西!给老子滚出去!……”此时该生也顶撞起来:“在课堂上骂人,你算是什么老师?要出去也是你出去我凭什么出去!”僵持了近五分钟,老师愤然离开了教室。教室里一片哗然。
  事情的真相让我十分震惊。由于老师不文明的言行,使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由此也让我产生了深深地思索。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应“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名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为人师表的状况,见诸于衣、食、住、行、言以及社交、家庭、娱乐等各个方面,但最明显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是否举止文明、语言文明、礼貌待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作为“为人正礼”的教师决不能轻礼、怠礼、歪礼甚至不讲礼。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无庸讳言,至今在极少数学校和极个别教师存在着文明礼仪程度低下的表现。诸如:对待家长的冷冰冰,不请坐,不搭话,更不送客;与同事及相识人员相遇,视若路人,爱理不理,漫不经心,“说上一句不耐烦,两句未完向后转”;对同事说话粗俗,对学生说话刻薄,对待不同见解或不同意见的人说话尖刻;经常拖鞋披衣,以不修边幅为潇洒,以不拘小节为清高等等。上述表现决不是一名教师应有的形象。因此规范教师仪表,加强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应该“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教师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
  仪表衣着文明。一个人的仪态仪表是其修养和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合群,对学生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胜德著。”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仪表衣着,集古今之约成,大体要求是:个人外在的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心诚则色恭”,否则有虚伪之嫌;外在的仪表与内在的素质要配合得恰到好处;讲仪表仪态,不可孤芳自赏,以致失去生活中的亲密融洽。
  言行举止文雅。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庄重文雅,语言可亲,进退有礼,执事谨敬,不仅受人尊敬,而且有助于进德修业,也蕴涵着一种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倡举止庄重,言谈有度,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举止轻浮、装腔作势、放肆说笑、喜怒无常等,都应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彻底清除。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的完美与否。当文雅、和气、谦逊作为它优美的主旋律的时候,它是迈向相互挚爱与尊重的桥梁;而当它被粗俗和污秽的噪音所污染时,则就成为冲突和辱骂的导火索。“忍一言,息一怒,退一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说得好,叫人笑;说得不好,叫人跳。”等等,这些言简意深的话语都可为今天的为师者借鉴。
  待人礼貌文明。这是待人接物最起码的要求。待人以礼,可以拉进彼此的陌生感和疏远感。经常发生的争吵斗殴,许多是由于“待人无礼”而萌发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与人交,久而能敬”;“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等经验之谈,都是待人处事的至理名言,我们可当作座佑铭,特别是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
  从这件小事上,我想说,为人师者,一定要从严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说文明话,行文明事,要身体力行,不要只喊在自己嘴上,落到学生身上。否则,你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你就永远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尊重。
  
  胡正汉,陈胜华,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