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浅探

作者:袁宏立




  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等方面的特质。当前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培养,他们只重视认知目标的落实,片面强调语文的技能、技巧。这一切都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特征和规律的,只有把两者相互渗透,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协调发展的效果。
  
  一、情感方面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语文时应精心设计,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殿堂,通过体验文章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当然,情感是复杂的,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什么样的文章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情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意象,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如在教《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让学生了解历史,看正义战争的武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更加热爱和平。
  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尽力挖掘,同时应遵守语文教学规律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促使教学技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意志方面
  
  意志是学生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生成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志不强,智不达”。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意志激励,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的学习能够坚持下去。例如:朗读文章的意志训练,不同的文章要进行不同的角色,读出情感来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有的文章听了使人增强信心,鼓舞斗志;而有的文章读了却催人泪下,增加同情心和正义感。语言的表达、朗读的技巧都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要想在这些方面做好就要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中,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就能养成学生不折不挠的坚强性格。
  
  三、品德人格方面
  
  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理解感受,使被教育者提高语文素养,使精神境界日趋高尚,进而增强对一切事物的辨别能力,培养热爱真善美和憎恶假丑恶的思想感情,从而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学《爱莲说》讨论作者“爱菊”与“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明确喜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用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之人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者是厌恶鄙弃的,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之人。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洁身自好的操守。这样,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外部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我们只有树立起整体观念,按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多种渠道,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
  
  四、兴趣方面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亢奋。
  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使人充满欢乐、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进而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谁,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诵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通过欣赏美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一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以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习兴趣为中心,这也是由语文教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袁宏立,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