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考作文是怎样评改的

作者:林旭升




  从应试的角度,可以说高考作文有着“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两位读者,就是每篇作文由两名互不知情的评卷员评改,即便是那些满分作文,在见诸报刊书籍之前,也只有两个读者;两分钟,是评卷员评一份卷的平均时间。
  尽管有些媒体、有些人为此愤愤不平,似乎好不容易从全省各地选送来的评卷员、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如果我们理性地算一算时间,的确也只有这么多。问题是两分钟够不够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够。作文评卷时间一般在10天左右,第一天是学习评卷标准,第二天是试改,第三天逐渐熟练,第四天才能开始加快速度。一个智力不算差、业务还熟悉、责任心较强、有一点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10天内只改一道作文题,怎么不行?把问题引导向评卷员身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高考作文评卷,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包办一篇作文,一向有二改有复查,有的甚至还有四改五改。但是,靠复查查得过来吗?复查的又该是什么样的人物?需要四改五改的卷子多了,难道要等来年才公布分数?
  评卷员也是人,是人就有好恶,是人就会犯错。要求评卷员分得清48分作文和49分作文的区别,是奢望,是苛求,是天方夜谭。数理化所谓的押轴题,一题10来分,有几个人能明确区分7分和8分卷子的区别?有谁对他们加以指责过?我们对难以区分十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的数理化教师、评卷员十分宽容、理解,却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评卷员评高考作文时明确区分那六十分之一的区别,是什么道理?
  笔者已参加了将近10年的高考作文评卷,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让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比赛规则”,做到知己知彼,一战必胜。
  
  一、收获一颗定心金丹
  
  “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在特殊的场合,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的要求所写的一篇应试作文”。
  这是一句在广东语文高考作文评卷场上长期流传的“名言”,其拥有者便是主持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已长达10年的陈妙云教授。从这句明白无比而又饱含感情的话语中,从它那多个修饰语中,我们可以读到一种强烈的信息:
  科学,宽容。
  在评卷场上,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不怕你(的作文)有缺点,就怕你没优点”。
  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有满分的作文?不要说中学生在高考场上写的作文不可能没有缺点,哪怕是鲁迅和郭沫若,他们哪一篇文章不能挑出毛病呢?就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健康的人一样。只不过一个人有毛病,是不是就该叫做病人呢?有缺点的文章是不是就是不好的文章呢?一切是相对而言的,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新颖”、“表现力强”,都只是相对于同样是十八九岁的中学生而言的。2006年及其以前,发展等级细分为12点,“每一点要求都是最高的评论,达到任何一点就已达到大师的水平”。评卷场一再强调:“评卷员必须解决思想障碍,要充分意识到这只是高中毕业生的应试作文,其‘深刻’只是高中生的‘深刻’,不能要求他们深刻到鲁迅先生那样的高度;其‘文采’也不能要求似朱自清;其‘创意’也不能以郭沫若创作新诗来衡量;其‘优美’不可能是像茅盾那样。只要有一点长处,就要找出来给予奖励。”
  评卷员最认可的高考作文是什么?文思清晰,令人回味;内容新奇,想象无穷;文采飞扬,赏心悦目;说话在理,推断严密;分析入微,引人深思;材料丰富,点化独到;卷面整洁,字体美观。
  最厌恶的是什么?空话、大话、套话、鬼话,宿构、照搬、抄袭,幼稚化、一般化,庸俗低级,胡编乱造,错误连篇,漏洞百出,简直是在“侮辱评卷员的智力”。
  
  二、了解一套评价标准(见附表)
  
  1、关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分值
  基础等级50分,占绝对主导地位,已长期如此。近两年,个别省市增加了发展等级的分值为20分,是根据该省市的文化底蕴、高考导向、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而定的。但大部分省市仍然坚持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5:1的分数比例,体现了评分体系的深思熟虑和稳定导向,也完全符合大多数考生的语文水平和思维发展层次。
  2、关于发展等级的变化及其影响
  2007年发展等级浓缩为四个要点:立意点、材料点、语言点、见解构思点。相比于2006年的12点,显得简单了许多;而且每个要点所分的四个等级,理顺了与基础等级的关系,操作性更强,为评卷带来了方便。由于发展等级的发展点的变化,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更强调对考生作文整体印象分的把握,广东评卷场建议评卷员先打整体印象分,然后才分项打分,而以前刚好是相反。
  
  三、把握一个根本要害
  
  话题作文要不要审题?不必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反问一句:话题作文是不是作文?是作文就得审题,话题作文当然不能例外。切合题意永远是写作的首要要求,审题永远是写作训练的首要阶段。审题不正确,南辕北辙,语言再好也白搭。要不然,不管写什么作文,你都把《义勇军进行曲》反复默写几遍,把《报任安书》、《背影》、《驿路梨花》默写进来,那不都该判“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了?
  无论是哪一年,高考作文评改一直坚持以内容(题意)为主的大原则。
  高考作文题目中总有这么句话:“在话题作文范围内”。“在话题作文范围内”是符合题意、切合题意的,“与话题有关”可就不一定了。那么,什么叫做话题作文范围“之内”,什么叫做与话题“有关”?这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要求。打个比方说吧,你坐在课室里,这间课室四壁之内所有的人和物、所发生的事,就是“在课室范围之内”;隔壁班的就叫“有关”;隔壁班跟自己班还有个“共墙”,从宽可以算“擦边”——基本符合题意;越来越远的,就叫“偏离题意”、“完全离题”。
  下面,以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场上对“传递”话题的把握标准,逐一具体分析。
  ⑴ “传递”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由一方传给另一方。
  引申义:可以引申为“传授”、“传播”、“传承”、“传送”、“传达”、“传告”……有“传”的意思就可以了。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用本义或引申义来展开都是可以的,都在话题范围之内。
  ⑵如何把握“传递”?
  从含义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也可以写“递”;从“传授”的内容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一个具体的物件(如苹果、茶杯等),可以写“传”抽象的事物(如思想、情感、精神、态度、情绪等),也可以是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东西的“传”(如技艺、武艺、经验等)。
  ⑶从“传递”的次数看,写“传”一次可以,写“传”N次也可以,哪怕是写“传”半次,传到一半没有传下去也是可以的。
  ⑷从“传递”的关系看,可以写“传”和“递”,也可以只写“传”不写“递”,可以只写“递”不写“传”。
  ⑸从“传递”发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写主观性的传递,也可以写客观性的传递。主观性的传递,是传递的主体在走动,主观上刻意传递;客观性的传递,是不自觉的传递。
  ⑹从“传递”的方向看,可以是单向的传递(如由祖辈到后辈,由前到后等),可以是双向互动的,也可以是多向的,甚至可以是辗转曲折的。
  ⑺从“传递”的话题角度看,考生可以写为什么要传递原因、目的、好处,可以写谁在传递(传递的任务落在谁身上),也可以写传递什么。
  总之,以上所列方方面面都在话题范围之内,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在范围内,就应着重对“传递”的认识的深刻性、丰富性、创新性给予评价,同时着重考查考生对该认识的表达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