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论《伤逝》的悲剧意蕴

作者:朱海平 王同光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伤逝》从内容上讲,大致由恋爱史、悲剧史和忏悔史三部分组成。小说一开始的基调就是悲凉婉转的。子君是一个由封建社会走出来的天真稚气的少女。受涓生的影响,子君在涓生那里第一次听到了和封建传统礼教大相径庭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象是在干涸的土壤上艰难地破土而出的幼苗,贪婪地吸收着时代的甘露;这个个性鲜明、强烈的女性,把这种新思潮的思想加注于对涓生的爱情之上。那么什么阻碍都变得非常渺小。子君把对涓生的这份爱情当作她生命的全部,勇敢而果断地进行了自己的选择: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爱慕的人——涓生。她的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显得坚决而沉静,具有鲜明的冲破封建礼教的“五四”新时代色彩,是被“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春风吹醒了的年轻女性冲破千百年来压在妇女身上的封建礼教所发出的呼喊,是一个意识到要争取自我价值和尊严,争取婚姻自由,向封建礼教大胆宣战的神圣宣言。但把获得婚姻自由作为最高理想的子君根本不知道生活还有其它内容,她将涓生的怀抱作为生命的港口。其实,比较子君身上的传统思想与新思潮,应该说,传统女子所具有的温良贤淑的品德才是她思想中占主体地位的,而新思潮的影响,仅仅只是在短时期里受涓生的影响而已。这决定了她与传统中国女性一样,将家庭或生活的重心全部寄托在丈夫身上。她把涓生当作一切,同居后的生活,并不象之前谈恋爱时期那段享乐时光。涓生要为生计奔波,而子君所要做的就是家庭主妇的生活,为繁重的家务劳动,琐碎的生活小事而劳碌。所以当贫困的生活和感情危机一起出现的时候,当涓生说出他不爱子君的时候,子君就象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什么都茫然了。子君在选择和涓生在一起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孤女了,可以说涓生是她的唯一依靠,而此时的子君,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原来子君苦心经营的一段爱情却是那么无力。涓生给了子君爱和希望,给了她强大的反抗封建礼教的力量,而离开涓生的子君就等于灵魂离开了肉体,希望幻灭了,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了无生趣。当子君再度回到封建礼教的大家庭时,就等于走进了自己精神和灵魂的坟墓,陪伴她的只有孤独和忧郁。
  子君苦苦追寻的爱情换来却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在这个强大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子君的悲剧是在男权文化为中心下的女性悲剧。在这个强大的封建社会中,虽说有新思潮出现,但还是不够彻底,子君敢于超越封建礼教的传统,完全是由于受涓生思想的洗礼,而涓生的爱就是促使子君敢于抛弃一切的力量动力。而自始至终,子君还是跳不出男权为中心的世界,子君追求的婚姻自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独立,而是通过依靠涓生的爱情来获得救赎。
  在小说中,涓生既抱怨子君“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否定子君操劳家务的价值,又抱怨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当涓生被解雇,两人遇到经济困难时,涓生一方面批评子君变得怯懦,一方面自己又选择了逃避。无论是作为“男性”,还是作为“启蒙者”,涓生都高高在上,掌握着对子君人生价值的裁判权,由此在两性“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战而胜”。子君就象小说中的“蜻蜓”,“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不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这就是女性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涓生的忏悔,说明鲁迅对所谓的男性“启蒙者”的精神弱点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他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寄予深切的同情和悲悯,涓生的忏悔,也是他作为两性不平等关系中的男性感到的忏悔和自责。而子君在失去了爱情之后,只能还是回到那种所谓“三纲五常”的封建牢笼中去,子君的死,是必然的。《伤逝》营造的自我暴露,自我撕裂的痛楚和勇气,子君所追求的理想希望是发人深省的,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涓生和子君所追求的恋爱与婚姻的自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它牵涉到整个社会制度。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制度要是不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风尚习俗,也就难以改变,涓生和子君就将为这个社会所不容,他们的悲剧就将不断的上演。所以,涓生、子君以及广大青年群众,要求得恋爱与婚姻的自由,就必须行动起来,把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结合起来,推翻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封建思想的统治。但涓生与子君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以为他们个人的幸福是可以脱离社会而获得的,当他们结合起来以后,就以为这种幸福已经取得了,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这样,他们既被旧社会所排斥,又未与新的进步力量取得联系,成了汪洋中漂流的一条船,而自己的物质生活既艰难,精神生活又日渐空虚,这种局面怎么能持久呢?子君却想在这样的小船上做起甜蜜的美梦来。涓生虽然知道在这样的小船上美梦是做不成的,虽然知道这只小船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但他并不积极的想法如何与子君一同和风浪作斗争,如何与别的船只取得联系、配合,而只是想着如何才能摆脱子君,好让自己能够独个儿轻快地前进。这样,他们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海平,王同光,教师,现居浙江温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