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让对话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引擎

作者:王丽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最终使自身达到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伪对话”处处都是,如何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呢?请看一段赵丽宏的《致文学》的教学片段:
  师:文学不仅能展现客观世界五光十色的自然景观,而且还能生动地再现古往今来多姿多彩的人生,丰富读者的情感世界。
  生齐读课文第七段
   师:读得真动情!同学们,在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哪些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符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中的哪一种情形?
  (独立思考、回忆,2分钟后,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神情看出,许多同学正陶醉在文学作品的情境中呢!你们刚才回忆的文学作品中哪些是喜剧性的?哪些是悲剧性的?哪些是讲述历史的?哪些是叙述日常生活的?哪些是令你开怀大笑的?哪些是使你热泪沾襟的?能告诉全班同学吗?
  生(甲):我看过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故事说的是一个爱穿新衣而又愚蠢透顶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身裸体地在大街上举行新装“展示游行”。我当时看到这儿真的是开怀大笑了,但笑过之后又替他可怜。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
  生(乙):我还看过他的另一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的是一个贫困之极的小女孩儿,圣诞之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悲”的故事。
  师:同一个作家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的作品,这说明文学作品内容是何等丰富啊!还有吗?
   生(丙):和安徒生的童话不同,我读过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童年趣事》,作者小时候逗小乌龟玩,乌龟看上去傻头傻脑的,其实是很机灵的。他几次谨慎地把手指伸进乌龟嘴里,它都不咬,等到作者一不留意时,被乌龟猛地咬了一口,甩都甩不掉。
  师:是啊,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也可以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这才是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所在!还有吗?
  生(丁):我看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故事说一个小公务员在看戏时打了一个喷嚏,不小心将唾沫喷到前排的将军头上。这个小公务员以后整日忧心忡忡,担心将军会责难他,终于在一个平静的夜晚忧郁而死。我觉得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这种人的心理我好像也有过。(有的学生窃笑,有的学生若有所思)
   ……
   师:同学们,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现,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最关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心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文学作品之中。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老师惊喜地发现:同学们,你们已经打开了文学之门!
  (全班同学再次热烈鼓掌)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对话教学案例,它有如下特点:
  一、对话应以文本为基点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是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因此,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作为教学的基点。在课堂上,老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上述课例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差异,学生对同一段文字解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要求。
  二、对话应以“联系”为纽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地思考,可见,对话教学中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上述课例中,老师正是紧紧抓住“联系旧知”这一纽带,调动学生原有文学积累,充分发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或喜或悲”,引发了对文学作品的新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已经打开了文学之门”,这一句体现老师对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充分肯定的话语,这对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褒奖。
  三、对话教学应以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为目标
  文学的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美丽的世界,高山流水的秀美,波涛汹涌的壮观美,感人肺腑的凄美,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有心人的万缕情丝。老师应通过对话,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向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学生通过一次、两次、三次的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将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等与文本的描绘进行比照,更深刻地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上例中,老师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设境,营造课堂文学氛围,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充沛的情感。学生也许以前还没有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通过这堂课的交流,他们才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作者,体悟到文学的魅力。这样的课堂,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是实现了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王丽华,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