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

作者:胡汉超




  语文教学本应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而演绎生活真善美的语文课堂却往往将丰富蜕变成了枯燥,将生动嚼烂成了陈腐。要想语文教学从无奈的阴影中走出,那就应该真正建构起语文和谐课堂,即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文本的和谐,文本与文本的和谐,文本与生活的和谐。
  评价语文教学是否做到在和谐中互动发展,我想至少应该做到如下两点:
  
  一、以学生的最大参与,立体地建构学习平台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个性作为“升学”的代价,课堂往往只是展示老师的平台,而隐没了学生。其实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应最大限度的成为展示学生的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1、处理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关系
  我们通常指称的课堂,其实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纵截段。一节课只是无限教学流程中的一个动态“教学结”,理论上这个“结”可以无限向前或者向后延伸,向前延伸则为课前,向后延伸则为课后。由此可推断任何一个“教学结”,如果没有了课前的积累准备和课后的反馈生成,那便只能成为一个“教学死结”。所以教师每一堂成功的“教学结”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课前课后的激发、跟踪与引导。
  2、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的关系
  这三个要素应该是链式互动关系。如图示:
  
  教学离不开文本,而文本又不仅仅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因为有学生的最大参与,它已是一个可互动、生成、创新的原创载体,即它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被动的信息系统。教师和学生都能分别独立地从文本中挖掘占有相关信息,找到自主学习的切入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沿着师生或生生的对等线,交流碰撞,找到新的认识或知识生长点,然后再在与文本的进一步互动中继续建构生成乃至创新,直至有形的原创文本生成为师生知识及技能结构中已经有新的认识的无形的“再生文本”。
  这样一个又一个动态的“教学结”便在这循环链式的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互动对话中精彩高效的延伸。
  3、要处理好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有联系的,因而任何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都会有诸多关联。他们也应该是链式互动关系。教学过程因为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个人的“经验”之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认识”。学生会通过对已有的文本和生活的认识来审视现有文本,得出个人看法并在课堂碰撞中纠正、延伸和扩展。从而使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构成链式互动关系,使不同的文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不断生成发展。
  以上以学生的最大参与,立体地建构学习平台,就是要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我认为还应以自主为基础,合作为动力,探究为过程,而探究又包括自主式探究过程和合作式探究过程。
  
  二、开放语文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立交式学习
  
  语文作为信息系统,既是有限封闭的小系统,又是无限开放的大系统。说它封闭,就因为我们一些师生往往仅把语文看成手中捧着的语文课本,总觉得语文就只是多篇枯燥文字,一些头痛语法而已。其实语文应该是“活”的无限开放的系统,即使是每一篇文章每一则语文知识,它只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触发点,由这些点可以生发出无限的“知识波”或“生活波”。语文课堂教学就在于开发这些“点”,提示“波”的方向。
  既然语文就是生活,我们师生就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能力。其实语文就是所有学科,正如夏丐尊先生说“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教材”。既然如此,即使已经文字固定化的“语文”,我们也会找到许多打破固化的方法,将它“溶化”甚至“汽化”,立交式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也便会精彩纷呈了。每一节课,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切入一两个“亮点”,让它不断扩散,从而巧妙地解决教材的个性、学生个性与教师个性的冲突。在完成一个个“教学结”的过程中,我们又可根据这些个性将生活化、历史化、跨学科化的语文开发成新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通过学生“语文自由谈”的形式整合成的课程资源,就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悟性,这往往是学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如此认识,语文必然丰富而生动,更富有生活情趣。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形式多样思维活跃,仿佛架起了通向知识通向生活的一座座立交桥,语文学习也变得立体而高效。我们绝不能被语文方块字困扰,变成文字的奴隶。我们冲出课堂,冲向生活,与所有学科衔接,我们也可以在方块城里“运筹帷幄”,洞察自然、社会、人生,使语文课堂变得真正快乐。
  总之,要想建立现代意义的语文和谐课堂,就应该做到“开放”、“参与”和“整合”。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便能实现共同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因而评价语文课堂是否和谐,就应该考察是否做到“开放”、“参与”和“整合”,也就是说是否实现了以上所分析的评价标准。
  
  胡汉超,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