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点评艺术

作者:孟庆波 张晓玉




  《新课程标准》的构建和实施,改变了以往“填鸭式”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我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点评艺术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就此浅谈一下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一、教师点评的作用
  
  1、教师的点评立足课堂教学的线索。课堂教学环节都应围绕这条线索来展开,这样,整个课堂秩序就会显得和谐优美,融洽温馨。
  2、教师点评应该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程序向前发展的助力器。我们经常会遇到教学过程的“卡壳”现象,这使教学环节显得不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点评,及时引导,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使课堂教学显得圆润自如,自然天成。
  3、教师点评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需求和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需要点拨时,教师及时给予了支持,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的点评能起到答疑释难,总结归纳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运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疑难,或感到头绪混乱,或觉得深奥难懂之处,教师应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二、教师点评应注意如下几点:
  
  1、点评的语言要生动,精当有趣,而非“全盘授予”。教师的点评不仅要要言不烦地给予提示,而且还要讲究语言艺术,使语文课具有足以吸引学生并给学生以美感享受的艺术魅力,要声情并茂。不过,不是全盘说出,而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余地。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时,可以提出问题提示:①小弗郎士一出场给读者的印象如何?②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何见闻感受?③老师宣布是“最后一课”时,小弗郎士的心情如何?和开始还是一样的吗?④小弗郎士是怎样上完“最后一课”的?⑤老师宣布“最后一课”结束时,猜想一下小弗郎士是怎样的心情?这样给学生提示,学生就能通过全文对小弗郎士的描写,分析出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一下子说出小弗郎士的形象。这样的提示,教师只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既给了学生引导,又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余地。
  2、点评应形成一种教学系列,环环相扣,构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评可有以下几种轨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等。如在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时,可用“由浅入深”法,不妨这样提问:①仔细阅读课文,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时态度是怎样变来变去的?(这个问题学生看了课文后就能回答)②奥楚蔑洛夫这么多的变化,表面看是围绕什么变化的?(这个问题需要抽象概括,较前深了一步)③在小说中,奥楚蔑洛夫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时期、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需要联系作品背景才能回答,深度和前问差不多)④沙俄警官奥楚蔑洛夫为什么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顾当众丢人现眼,一会骂狗而表示同情赫留金,一会又赞狗而恐吓赫留金呢?(这个问题接触到奥楚蔑洛夫本性,较前又深了一步)⑤从奥楚蔑洛夫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难点最后出现,由于前面作了足够的铺垫,回答这个问题就不是太难了)
  3、教师点评的内容应是集中认识,纠正错误和片面的认识,把学习所得引向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如在分析《咏雪》中两个比喻“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哪个好时,有个学生回答第二个好时说:既然下大雪,雪花大致成片状,而盐是颗粒状,在形态上二者不相似,而柳絮与雪花有相似之处。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我予以点评:他抓住了与雪花的形态是否相似来比较,这一点很好,但实际上,雪花外形大多是六角形,因此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最后有学生答出“柳絮”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在飘舞方式上不同。
  4、教师的点评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更应多加关注。
  5、教师的点评应侧重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见解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点评,以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深入开展。
  总之,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在教学过程中,或在某一教学环节结束时,适时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是否把握住了课文内容的知识结构?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别人的思路和技巧对自己有何启发?等等。做好了这些,我想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既融洽,又和谐;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孟庆波,张晓玉,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