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构建

作者:吴玲俐




  语文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母语、掌握母语。学生要掌握母语,就必须通过不断训练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把握好尺度。
  
  一、教师提问讲究梯度性
  
  授课时,教师提问,不外乎以下几种:1、教师问,学生讨论。2、教师事先列出问题提纲,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边提问,边讨论。但无论哪种模式,教师提问都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铺设阶梯,最终达到教学目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白了,还戴着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为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段文字,描述精当,文句严密,从先生的外貌写到他的品行,字里行间倾注着深情。教师可设置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加深理解:1、先生的外貌怎样?{外貌}2、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外貌+品质}3、表达了作者对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外貌+品质+褒贬的感情色彩}。看,这组有梯度的问题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轻松得以解决了。
  
  二、所提问题故设障碍性
  
  教师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因。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答案。如《我的母亲》这一课,出的思考讨论题是:1、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为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在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又如教《托尔斯泰》一课,可设置以下问题:1、作者笔下的托尔斯泰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为什么要将自己崇拜的一个人物、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描写得这样“粗鄙”不堪?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幸福”的含义呢?这些问题就是替学生设置的四个障碍,要寻求正确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要经历“模糊——排除障碍——清晰”的过程,而学生在探讨思考的过程中也能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这种方法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激起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问易采用连锁式
  
  “连锁式”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更加系统化。有的文章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可根据其内在联系列出思考提纲,供学生讨论。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1、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祖国去日本?2、为什么又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3、后来又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呢?你如何正确评价鲁迅的这种举动?4、从鲁迅的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像这类文章的说理是围绕中心逐层深入地展开探究,所以用这种“连锁式”提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探究须有价值性
  
  探究式的问题课堂教学注重的是集体的智慧,通过“探”和“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提问应有一定难度,启发学生自省,值得大家探讨。如:《藤野先生》的两组不同问题:A组: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2、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3、那段感人至深的往事是什么?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组、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2、那段感人至深的往事是什么?请带着感情复述这段往事。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显而易见,B组问题比A组问题要有价值,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注重了学生的内省智能。
  
  五、解决问题应该多样性
  
  探究式问题课堂教学通过“探”和“究”来解决问题。探究方法若一成不变,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够适当变换教学形式,就能改变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当然不同的教材应分别对待。如自读课文就可采用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里所讲的“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发生关系的多向交往形式。)如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时,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笔记”上做以下几项:1、古汉语文字用法举例(包括通假字、古今字),要求写出例句并解释。2、古汉语词汇分析举例(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写出例句并解释。3、重点句和难句摘录并试译。4、文章内容分析。5、古为今用(学了文章后写作上的启发,语言上的收获等)。讲读课文的难度总体来说比自读课文大,因此易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或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探究式问题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教学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讨,教师只要注重提问技巧,教学目标终将会在学生面红耳赤的讨论中,在师生层层推进的探索研究下一一得到有效解决。
  
  吴玲俐,教师,现居浙江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