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课堂教学人文性的体现

作者:叶桂桃




  当下,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不少学者指出,无边的消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正成为吞噬当代青少年心灵的两大观念性病毒。在时下的流行文化中,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真相的探察,个人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个人的人格操守与道德关怀等等这些本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正不断遭受随意的放逐。最为凶险的是,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漠然最终导致其对人文教育的漠然,进而使得我们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育人”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那么,我们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又该怎样挖掘自身的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进行人文熏陶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全册六个单元分别涉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二两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唤起了学生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和美好回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童趣》;有的指引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正确的方向留下奋斗者的足迹,如《理想》、《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而《〈论语〉十则》更是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给学生以确实、有益的指导。三、四两单元所选课文让我们在领略到大自然琦丽风光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和积极探索其中无穷奥秘的愿望。无论是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所表现出的雄才大略,还是马致远在《秋思》里流露出的游子之思;无论是《山中访友》丰富的想象,还是《秋天》诗一般的意境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文,同学们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我国“神六”上天一事,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主义教育,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再看五、六两单元,《风筝》一文追述自己童年的一段“恶行”,于悔恨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散步》将哲理般的思索蕴含在和谐的家庭生活图景中;《羚羊木雕》所表现出的家庭风波与冲突,与学生们自己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纸船》一诗中对母爱的体味,正是对学生珍视长辈之爱的最好示范。除了以上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之外,《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课文则以其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夸张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学生眼前展现出另一个奇异的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探究这些课文中的人文成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注重对正确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感悟,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熏陶。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感受人文精神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实施分层评价,克服一刀切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己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文化、弹性化的特点。学生不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在相互沟通和协商中,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同时,要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既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
  当然,评价的场合可以遍及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综合性学习、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既要给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抗挫能力。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系列,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七、八年级开展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搜集“最美观的一篇练字”、“最得意的一篇日记”、“最受欢迎的一篇作文”、“最引以为荣的一次测试卷”、“最精彩的一次发言”、“最有创意的一次听说训练”等各类学习资料。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同学,拿着手中厚厚的一本成长记录袋,也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会到一种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此外,在日常的听评课活动中,我们也特别注重优化教师的评价语言,力图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和盲目性。这些有益的尝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人文阅历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积极的投身其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积累的过程,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其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是唤起学生关注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学习为例,围绕各单元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起源”等六次综合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把握和充分挖掘这些教学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又如,结合我县地处山区,山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次探山综合实践活动,分别设计了“你了解山吗”、“你了解山文化吗”、“你了解山里人吗”、“你了解山风俗吗”等若干小栏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旅游观光、调查访问、上网搜索、剪辑图片,广泛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整理成文,最后汇编成册。翻开这些稚嫩的文集,有搜集的图片,有自己的画作;有摘抄的诗文,有自己的感怀;有前言、目录,有活动后记。内容既涉及到珠穆朗玛峰、富士山、泰山等名山大川,又涉及到玉环境内的扫帚山、大雷山、白马岙山、木勺头山……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轶闻趣事也多有涉猎,学生高涨的热情和潜藏的创造力令人叹服。同时,学生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锻炼了自己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一方面领略到了祖国山川和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丰富了学生的人文阅历。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实施教学民主,突出平等学习。创建和谐课堂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们的“生态语文课堂教学”起步不久,但已经培养了不少爱读书的学生。实践正在证明:只有在人文关照和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师才能教得惬意,语文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叶桂桃,教师,现居浙江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