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

作者:桂宜红 孙玉良




  人们常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结果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而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1、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可以尝试着来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春回大地,柳树发芽,那柔软的柳枝从树梢上垂下,绿绿的,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倒影,一阵微风吹来,嫩绿的柳叶在阳光下婆娑起舞,让人不由联想到一定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吧!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把这些景象画成一幅画,“柳”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2、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一首好歌儿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音唱出全诗的内容,不论他采用何种曲调,只要他能从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说明学生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了。
  
  3、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中学生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就曾经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我们高兴得忘记了回家。太阳西下,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叫声映入耳际,原来是我们奋力划船的声音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鸟。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领会诗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4、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5、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来创新诗歌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对诗歌的背诵,朗读与默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新,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方法都是徒劳的。诗歌是美的,而注重教学艺术之美,则能更好地激发出美的感受,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真实感受。
  
  桂宜红,孙玉良,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