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对话效应与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周梅娟




  综观当今荧屏,对话类节目大行其道,深受观众喜爱。深究其盛行的内在原因,我想除了名主持人的主持魅力以外,节目以“对话”这种形式呈现出来也是其制胜的重要法宝。平等的对话营造了轻松、愉悦、和谐的交往氛围,构筑起一座连接主持人、嘉宾、观众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由此可想,如若把“对话”这一“活性因子”移植到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方沃土之上,它也必将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沟通与交往,从而达到师生间心灵彼此敞开、彼此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效果,实现对文本意义的重建与超越,达到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师生平等,心理相容——对话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对话活动中,师生都作为主体而存在,这里没有权威,只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的声音。
  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他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倾听学生的声音;他还是一个协调者、促进者、资源顾问,他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声筒,他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二、创设情境,生发话题——对话的关键
  
  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在体验中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中的对话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我在教授《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整个课堂模拟成湖南电视台的《真情 情满天下》栏目的现场直播,节目主题是《母爱的天空》,采访的人物是王小亮和他的亲妈妈,确定两位学生模拟节目主持人,一位学生模拟王小亮,其余为现场观众,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可自由提问,但要求提出的问题应以课文为依据,通过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性格。这一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台上台下群体投入,思维活跃。
  “话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媒介”,没有话题也就没有对话。好的话题是促进对话、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但话题的展开决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问答”。真正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师生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的话题,应该能引起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们的疑问和见解。话题的表述形式通常是“发问”,但要做到能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以及给他们思考提供方向和一定的时间。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结合文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并和学生一起筛选话题,避轻就重,力求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让一个好的话题,引发一场良好的争鸣,通过对话实现共鸣。
  
  三、科学组织,多元参与——对话的保障
  
  对话式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不会是鸦雀无声的,但也不会是吵嚷无序的。师生的民主、平等并不代表不要老师的组织、引导,“放鸭式”的课堂教学决不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尊崇的。宽松的对话环境,自由的表达,不代表无视课堂纪律的存在,只有在纪律规约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教师还应发挥作为师生关系中“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作用,科学组织、合理实施,始终让学生能紧扣话题开展有效对话,并使对话能顺畅、深入地开展下去。课堂上的对话应是多元互动、全员参与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独霸“话语权”。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组织同桌、前后四人小组、学习小组、全班等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并始终在其中有机渗透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把合作学习营造成一种“对话场效应”,从而产生种种不可预设的“偶然性”效果。我们相信只要能做到点面结合,科学有序,就能为对话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对话的效能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除了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平台,给他们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之外,还应该尽力去打破学生大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知识,发展智能。为此,首先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质疑,并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其次在平等的对话中,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见解要去和学生平等友好地共同探讨,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的对话,除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还应激活文本资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社会对话,放手让学生参与更具实质性的探索过程,并从中不断获得真知。比如学生读《孔乙己》,对孔乙己既感到可悲(因他善良有同情心),又觉得可笑(因他愚昧麻木);对周围调侃取笑他以获得心理满足的人,既认识到其冷漠表征,又认识到这是病态社会人的病态心理,是人格残缺的表现。同时,学生还认识到作为现代人,不应幸灾乐祸,亲人、邻里、同学之间——尤其是当他们遇到不幸时,大家要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同情,多一份支持。由此可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学会在鉴赏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中观照自己的人格,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形成健全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周梅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