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散文阅读指要

作者:张立刚




  近年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文的体裁,由以前的实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论文,发展到现在注重文采的散文。所考的题目基本上扣住了散文的特征,题型也较新,大多考查考生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另外,教材中有不少散文要我们阅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散文的阅读。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把握特征
  
  散文有别于其它文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题材广泛多样,涉及到作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既可写古今中外重大事件,也可写社会生活中某一侧面或片断;既可写时代激流,也可写山水草木;既可记人、记事、记游,也可状一束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微澜。正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一段经历、一丝感动、一撮悲伤、一星冥想、往日的凄凉、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其次,手法多样。可以抒情,叙事,描写,议论;可以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或在描写中抒情,或在抒情中描写,或夹叙夹议,或通篇以议论为主。总而言之,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灵活自由。
  再则,形散神聚。就其外部形态看,散文时古时今,忽中忽外,天上地下,山川人物,纵横开阖,挥洒自如,确实显得散,然而这“散”绝非散散漫漫,杂乱无章,而是讲究章法,题旨缜密,脉络清楚,首尾呼应,形散神聚。优秀的散文既能泼墨如云,又惜墨如金,撒得开,收得拢,自由不离纪,万变不离宗。
  在总体把握散文特征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散文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征。如抒情散文是指偏于抒发作者主观感情的一类散文。其特点是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或通过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描述抒发情怀。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颂,歌颂了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的革命意志和豪迈精神,抒发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胸怀。叙事散文是指侧重对于记人叙事的一类散文。这类散文往往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思想感情,揭示生活内蕴。叙述多用第一人称,以“我”的经历、见闻、感受为线索,写人状物,注重反映生活真实。偏重于阐发说理的叫议论性散文。寓理于景和事的散文叫哲理性散文。
  
  二、整体认知
  
  高考现代文阅读整体性较强,不少题目要在把握全文以后才能解答,所以要对全文整体把握,全面感知。相反,“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就散文阅读而言,应首先从整体上搞清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是线索。一篇散文的题材需要按一定的“序”组织起来,这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通常称为线索。这线索犹如贯穿珍珠的彩线,使珍珠不会遍地乱滚。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移、思想感情,事或物等。找准了线索,有关结构、思路方面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其二是中心。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神即是文章的中心。题材始终围绕中心,文章的段、句、甚至词语都不开中心。我们掌握了中心以后,就可以从中心思想的角度来理解段义、句义,甚至于词义。我国有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叫三步阅读法,其中第三步就是了解篇章立意。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强调“通结一章之意”。搞清“一章之意”,有关与中心有联系的题目也就不难解答了。即便是“解词”“析词”这样的小题,只要在总体上把握了,就有可能答出水平,因为词语只是文章的主干上的枝叶,离开主干,就难以判断它们的作用。
  三、搞清背景。这对散文阅读来说尤为重要。答题时务必搞清事情发生的背景、文章写作的背景或文章发表的时期。这一般在文末标明,若没有标明,从字里行间也可以揣测出来。搞清背景,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看文义,分析起来就可以把问题放到具体背景中去考虑,这样才不至于使答案“出格”。
  四、领悟用意。好的散文,其中心思想、作者用意都包孕在具体形象之中,作者并不点明,全靠读者去体味或再造想象。因此,在回答分析性问题时,不能直观分析,要透过形象去剖析其中的“内瓤”。
  五、先粗后精。考试时间紧迫,不妨先粗读下去,获得可贵的初感,试探性地大胆做出试题答案。这是一个直觉思维过程。然后再仔细推敲一下拿不准的地方,或者维持原来答案,或者彻底推翻,或者拾遗补缺,答得更全。这样答起来既有准确性,速度也能跟上,既不会因时间不够而遗憾,又不至于因太“粗”而答非所问。
  总之,散文阅读要抓住散文的特征,从整体考虑,先琢磨篇章,然后“句索其旨”,“字求其训”,方能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张立刚,教师,现居河北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