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作者:崔广宇




  阅读是一种行为过程。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手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其一、它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其二、所阅读的是按一定的教育理念与体系编写的教材或课本。其三、它是在一个教育集体中进行的。
  为此,阅读教学应该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总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阅读教学现状及时代发展要求
  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灌输多;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阅读训练不科学,不全面;教学过程和方法单一、呆板、单调,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又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文本为媒介,促进学生发展,使其掌握有益于文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现代生活必要的思考力和批判力,不断探索求真的精神力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生存发展能力。
  阅读教学如何开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时代发展之要求,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呢?笔者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钻研,通过对从事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认为:
  
  一、“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首先,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阅读教学对初中学生而言,尤其是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是语言学习和阅读理解内容的一种混合物。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本训练,学生适当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达到能切实掌握现代语文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教会理解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法,能使用一般工具书。
  1、词汇:辨析词语的意义。
  2、理解:理解若干段落或文章片断。
  3、学习判断力:运用阅读技巧在字典中寻找恰当的词义,运用部分书籍寻找所需的资料,运用图书馆去选择所需信息的资料。
  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优美精彩的句子,富有哲理的语句、片断或是整篇文章,由摘录到背诵,以此来丰富词汇量,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重视文本意义的体验、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独特体验”,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也就是一种由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以及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内心需要出发,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客体之中进行领悟的复杂的生命活动,它是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整合,是构成个人生命经验的基石,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所谓“独特感受”,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形成的价值,也就是一种由客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不仅受主体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和情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制约,而且受主体的生活经验、世界观、个性特征等特殊条件所制约。
  阅读教学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表述初读后的感想。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表述自己内心感受和体验的愿望。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读后感受。这样,使读和说结合,读和写结合,使理解和表达“关联”起来。
  阅读教学应与听说、写作训练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听、读是人们理解和吸取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说、写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
  
  二、以文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包含着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教师的对话,还有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关系中,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文本)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创造性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及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事实证明,脱离了以文本为中心的原则,而只剩师生问答式的阅读模式,往往造成比填鸭式教学危害更大也更隐蔽的话语霸权,学生的主体作用永远不可能得到体现。
  
  三、转换教学模式和师生角色
  
  1、教师角色转换。
  当今教育改革趋势,有两个十分明显、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问题:一是从传递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二是从义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到重视质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知识构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此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就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从而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时,教师的角色,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点拨者、精神辅导者和人格引路人。由此可以说,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和激励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对文本意义进行自我理解,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完善。
  2、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生动。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读文章,写文章。
  (1)思维训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间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95%的时间都用于思维。”
  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
  阅读是读者连续不断的思考过程。
  阅读训练实质上就是对读者的思维训练。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山的那一边》一文时,首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①“同学们,想一想,山的那边是什么?”
  ②“你怎样才能知道山那边的是什么呢?”
  当然,这样的阅读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如何探究文本蕴含的深层意义,达到情感的陶冶和教育意义呢?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