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指导学生写诗的三个基本方法

作者:方 艳




  席勒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和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习作诗歌,先要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从一首或清雅,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的诗歌中体味画面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让学生踏上美的轻舟,穿越诗的河流。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对引导学生习作进行探索。
  
  一、找寻意象美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是思维化了的感性映象。意象一旦得到物化,就可以转化为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个内涵纷繁复杂的美学范畴。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涵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这些意象,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积累诗歌创作的经验和素质。习作时,便容易找到这种情感的寄托物。
  意象有很多种类,如送别类意象,愁苦类意象,思乡类意象,抒怀类意象等等。不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就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月亮表示思乡,柳树表示留、依依不舍,菊花表示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梅花表示坚强、不屈不挠,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莲是纯洁爱情的缘征,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鸟唱出的是凄凉、哀伤之调,鹧鸪鸟表达的是离愁别绪、羁旅伤感,孤雁(断雁,孤鸿,断鸿)表达的是孤苦漂泊,登高(登楼,登台)表达的是怀远、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落花(落红)象征一切美好事
  物的逝去,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燕子表达的或者是喜悦之情或者是孤寂之感……
  花草类:(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树木类:(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1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沽,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在习作诗歌时,确定自己的感情基调,随即找到一个意义双关的而且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意象。这是诗歌习作的第一步。
  
  二、创造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而言,它是诗人主观的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的形体相结合,通过使人独特感悟后形成的艺术画面。诗歌一般说来不是以塑造人物、描述故事为己任,它所要表现的是诗人心灵思绪的片段,借助的常常是与之相对应的山水草木。赋之以灵性,寄之以情思,最终表现成各具意境特色的诗。作诗前,要胸中有画,由画而言,而画中的主题景物便是先前我们在第一步中所找寻的意象美。作诗即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诗歌创作上对意境的把握问题。黑格尔说:诗人“应当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在这个“艺术的光辉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意境之美”。但如果首先不注意对诗歌里意象的营造与把握,就无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
  首先,意象是意境创造的基础。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联系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是离不开想象的。我们在写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是要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不仅指的是情感,还指的是灵感,写诗是需要灵感的,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捕捉那一瞬间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找到某些客体(事物或景物)作为自己情感或是灵感的记载方式,作者要足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有代表性的客体来寄托和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这种选择是要有新意的。所谓新意是指与他人所寻找的有所不同,人们常见的、常写的东西,最好不要再拿来写了。选择好以后,也不是对这些事物的照搬和堆积,而是要通过诗歌语言本身的规律去构思、排列与组合;要知道意象最终也就是要在你的这些选择、构思、排列与组合之中产生。好的意象一产生,那么对于诗歌意境的营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但语言是有限的,也是不足的,要创造出一种“不言之美”。所以要通过简练、有限的字去尽可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并将自己的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以期待能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
  
  三、开拓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做成的心灵蛋糕。真正的诗——诗为心声。诗歌即语言,语言即诗歌,诗歌的语言就是生命。但这只是指内容上,诗之所以是诗还有诗歌的艺术要求,心里的话可以用散文写,要用诗表达就要符合诗歌的文体要求。
  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庞德在《致莉特·芒罗的一封信》中说道:诗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在不具体的措辞中作一般的表达是懒惰。它们是谈话,不是艺术,不是创作。它们是事物对作者的反作用,不是作者的创造性艺术。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必须是“具体事物组成的”,“创造性”的。T.s.艾略特曾说,如果一个语言不在每一代人中产生一两个大诗人,那么这个时代的语言就已经害病了。那么什么是大诗人呢?除了感情的强度和思想的深度以外,大诗人必须在语言上有所贡献。就是说经过他或她的创作,其语言发挥尽了它的潜力,并且得到发展。
  

[2]